第19课《滑铁卢之战》课后练习题的2、3两题个大题-
编辑: admin 2017-04-03
-
4
二、
1.滑铁卢战役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的铁骑进入巴黎,法国国王路易十八闻讯色变,不敢迎敌,仓惶逃遁.拿破仑重新登上皇位,为他在一年前被迫退位,软禁在地中海 厄尔巴岛的事件报了仇,雪了恨.为了支持路易十八,英国,俄国和普鲁士等国家组成反法联盟,大举围攻巴黎.拿破仑亲自率领12万大军迎战,联军不敌,撤退到比利时.这一仗,拿破仑取得辉煌战果,奠定了他在法国的统治地位.过后,拿破仑乘胜追击,率军继续挺进,直逼比利时的边境.6月18日,大决战在滑铁卢展开了.滑铁卢位於比利时南部,离首都布鲁塞尔不远.英军驻 在一个山岗,由威灵顿率领,法军则由拿破仑亲自指挥.清晨,下起滂沱大雨.上午11时30分,天气转晴,拿破仑下令出击.威灵顿是什么东西 竟敢向我挑衅,简直是螳臂挡车,以卵击石!我不必用一顿早餐的时间,就能将他们歼灭.”拿破仑大言不惭地说.法军越过低洼地带,向英军驻 的山岗奋勇冲去.英军顽强抵抗,炮弹像骤雨般落在法军的阵地,法军死伤惨重,不得不撤兵.下午1时,法军第二次进攻英军阵地,还是无法得逞.拿破仑正伺机发动第三次规模更大的攻势时,用望远镜向四周了望,侦察敌情.他突然看见东边远处黑压压的一片.那是什么 ”拿破仑问.大概是一片森林吧!”一个中尉回答.不,这是兵团.”拿破仑凭丰富的作战经验,作出了正确的判断.於是他下令抓个活口来问!” 过了不久,法军逮到一个普鲁士骑兵军官来审问,军官回答说附近只有一个兵团.拿破仑心想区区一个兵团,有什么好怕.可是他 万万想不到前来进攻的普军,实际上是三个兵团呢!拿破仑自以为兵员充足,有恃无恐.在他的指挥下,80门大炮同时瞄准英军的阵地进行炮轰.法国骑兵浩浩荡荡地登上了英军驻 的山岗,拿破仑信心十足,以为胜利在握,哪知道枪声突然大作,埋伏在四周的英军将法军团团围困,法军措手不及,伤亡无数,只好向后撤退.拿破仑百思莫解,自言自语地说为什么我不能打败英军呢 ”按照拿破仑一贯的作战策略,先是用大炮猛轰,然后派骑兵冲锋,最后才由步兵出击.而这一天,骑兵冲锋之后,却没有步兵支援,原来法国步兵都在右翼抵御普鲁士三个兵团的进攻,无法突围.下午6时,拿破仑孤注一掷,把最后的4000名近卫军都调入进攻的行列,成败就决定在这一次了.他把兵士排成70人一队,爬上陡坡,拼死向前冲去.当他们离开英军防线不到60步时,威灵顿突然站起来大声疾呼全线出击!”英军的后备队排山倒海般地向法军扑去.拿破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的部队已经全部用上了,再也派不出一兵一卒,只好眼巴巴地看自己的士兵任人宰割.拿破仑拿望远镜,目睹这惨痛的一幕,无奈地叹了一口气说一切都完了!” 晚上9时,明月东升,普军突破法军防线,拿破仑的部队乱成一团,无法坚持下去,只得四处溃逃.拿破仑泪流满面,脸色苍白,带了一万名残兵退回巴黎,从此结束了他的戎马生涯.6月22日,拿破仑第二次被迫退位,囚禁在圣赫勒拿岛上,直到1821年郁郁而终.拿破仑的第二次执政,总共只有一百天左右,历史上称为百日皇朝”.拿破仑自以为有雄才大略,攻无不克,却没有想到在滑铁卢一役中被打得一败涂地.滑铁卢战役在历史上传为笑柄,而滑铁卢一词从此也成了失败的同义词.
2.滑铁卢战役的影响:滑铁卢战役的失利代表法国自大革命以来二十多年对外战争的结束,作为战败国法国与反法联盟签定了《维也纳和约》,多年来对外扩张所获得的领土全部丧失,领土范围被限制在革命前的本土范围内,同时丧失了欧洲霸主的地位.后来法国还参加了"神圣同盟"和"五国同盟".总体来说法国没有被过分削弱,仍然保持了欧洲大国的基本地位,但是丧失了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也不再具有与英国争夺欧洲乃至世界霸权的实力,这是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胜利和最好体现,即保持欧洲大陆若干大国之间的基本均势,避免出现实力对比的失衡,以保证英国对欧洲大陆事务干涉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便有效控制欧洲,维护欧洲和世界霸权.
3.失败的原因:我认为其一是自然因素,当时天下大雨山路泥泞,大炮很难运往战场;其二,就是课文中说的是因为格鲁希的错误;其三,是因为拿破伦没有在战前很好的安排.他失去了天时,地利,人和,还怎么取胜.
三、
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是偶然性的支配力量;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和补充.历史也是一样的,不会因为偶然性而改变,一秒钟是无法改变世界的命运的.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初二语文蜡烛的课后题答案
问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3.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答
1.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3.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是结婚的花烛,是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点出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类似问题2:的课后习题1.试用第三人称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2.为什么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3."新台阶砌好了" 为什么父亲反而感到"不对劲"了?4.说说你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看法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 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 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为什么?
4、 你如何认识父亲这个人物形象?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因为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在“我”的家乡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正因为如此,父亲认为自家的台阶只有三级,怕被人小看,所以,想通过盖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来改变自身的地位.
2、父亲通过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方式积累建造新屋的材料,通过往瓦罐里塞角票的方式积累建造新屋的资金.父亲就这样积累了大半辈子,“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了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3、父亲反而觉得不自在了.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的低下,父亲由此形成的自卑心理是长期存在的,一下子难以消除的,所以,当“我”家的台阶真的高了的时候,父亲反而无法改变原先的自卑心理,感到处处不习惯,不对劲.
4、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自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上去坐了.
类似问题3:新闻两则课后第一题是什么[语文科目]
一、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躯干,他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解释.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结了全文,它的主体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导语是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从人物、地点、经过、结果等方面
分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顺序衔接起来
类似问题4:初二语文上3课课后习题答案..急~!蜡烛的二和三大题 ~!急啊![语文科目]
一、阅读全文,朗读令你感动的一些片段.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并说说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本题通过默读、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二、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3.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本题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细细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启发学生怎样抓住关键词语,怎样在假设、比较中品味.
1.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3.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是结婚的花烛,是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点出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三、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本题根据课文写作特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意蕴,培养理解和想像能力.宜启发学生就文句提出一个个问题加以推想.例如,就“老妇人也没有说话”一句想想,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就这几句想想,她为什么鞠躬,心里是怎么想的,如此等等.这样去思考,思路就打开了.
类似问题5:课后第二题300字,就300字的![语文科目]
雨果先生:
您一定想不到,给您写信的人是远在未来21世纪的中国学生--我吧?您不必惊奇,在科学迅猛发达的现代,我们已经可以和过去的人们自由通信、来往了.想必您一定还记得,你曾经给亚洲文明、东方文化代表建筑--中国的圆明园给予了高度赞誉吧.接下来,我会提起您关于圆明园的一篇作品,并告知您我心中的想法了.
您也许不知道,您所著的书籍如今已成为了世界名著,为许多热爱文学的人所拜读.我看过您的《巴黎圣母院》,其中加西莫多的形象已在我心中成为了不朽的心灵美的代表.虽然《巴黎圣母院》是您的代表作,但我认为,您最睿智、最震撼人心的文章,却是您写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您理性、善良的对美的尊重,您客观、公正而平等的对圆明园的评价,您博大的胸怀和正直无畏的品格,全都体现在这篇佳作当中了.
我相信,文中您对圆明园的赞誉一定是发自内心的.虽然,您没有见过圆明园,但您能够以尊重的态度,用心去感受东方艺术的神奇与美丽,并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评价,这无疑是您深厚的艺术功底所造就的.这艺术的奇迹,被人性中丑恶的一面--贪婪、自私所毁灭,您同样爱憎分明地指出了侵略者英法联军的罪恶.您贯穿全文的有力而幽默的反讽口吻,旗帜鲜明地指责了、抗议了英法联军的罪行.您是法国人,却敢于承认自己的国家曾经犯下的错误;您是一位名人,却敢于向更高级的统治者挑战权威.是的,我要向您提出疑问了:在您那个被拿破仑三世统治的时代,在那霸权、独裁的时代,您文中的观点有很大的可能性会成为人们抨击的对象,甚至您会被统治者们所追杀!您在下笔时,真的没有犹豫过吗?您就真的不害怕,身败名裂、“以死殉文”的危险吗?您的勇气,是从何而来的呢?请解开我心中的疑团吧.
美丽的圆明园虽然不复存在,但它永远建筑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作为一个中国人,失去祖国最灿烂的艺术瑰宝之痛,我想您一定也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让我们缅怀那艺术的奇迹吧,相信会有更多宏伟神奇的建筑诞生在这世界上,再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最后,感谢您为我们留下了这许许多多闪耀着艺术光芒、蕴涵了宝贵的艺术价值的作品.
祝
--一位热爱文学的中国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