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现代意义是什么?总题目是儒学的现代意义是什么.
编辑: admin 2017-04-03
-
4
儒学的现代意义:
1.儒学作为中国二千余年来流传不息的文化主体之一,具有丰富和深邃的思想理论,而且对东亚各国有着广泛的影响,甚至也是东亚一些国家,如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科学与民主是今天这个时代的要求,这是毫无疑问的.能够,或者是否需要把它纳入儒家“继续政统”和“建立学统”的范围,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3.把传统儒学从政治制度层面和宗教化倾向下剥离出来是必要的,是有利于儒学的发展的.果能密切结合时代的问题和精神,把儒家这些学说中所蕴含的现代意义充分阐发出来,则必将大有益于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并获得其相应的种种事功.而古老的儒学,也将由此萌生出新的意义和新的生命.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论述孔子儒学思想及现代意义?
这种体量的论文,你应该到那些专业写论文的网站去.而且你还不给分.估计这里没人给你写.
类似问题2:儒学的现代意义是什么?[语文科目]
古代儒学【分三个阶段】1.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 儒出身于“士”,又以教育和培养“士”(“君子”)为己任.“士”者“仕”也.孟子说:“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说,士出来任职做官,为社会服务,就好像农夫从事耕作一样,是他的职业.荀子在讲到社会分工时,也把“士”归于“以仁厚知能尽官职”(《荀子·荣辱》)的一类人.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讲,原始儒家学说也可以说是为国家、社会培养官吏的学说,是“士”的文化.\x0d1.两汉政治制度化宗教化儒学,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学说中,不仅接受和发扬了荀子关于礼法并重、刑德兼用的理论,而且还大量吸收了墨家“兼爱”、“尚同”的理论,乃至墨家学说中某些带有宗教色彩的思想.而更为突出的是,在他专攻的春秋公羊学中,充满了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并使阴阳五行思想成为汉以后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宋、明、清时期性理之学的儒学到了宋明性学家这里,仁除了这些具体实践条目外,增加了大量的形上学原理.如程颐在论“仁”时曾说:“医家以不认痛痒谓之不仁,人以不知觉不认义理为不仁,譬最近.”(《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这个比喻表明,程伊川已把“仁”提升到了“义理”的高度.朱熹进一步发挥了程氏的思想,而且把“仁”为“理”的道理讲得更加清楚.这里我们引几条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仁”的解释,以见其大概.如:\x0d“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论语·学而》注)\x0d“仁者,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孟子·尽心下》注)\x0d“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以生者,所谓‘元者善之长’也.”(《中庸》章句)\x0d“仁者,本心之全德.……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论语·颜渊》注)\x0d由上可见,宋明清儒学之所以称其为性理之学,正是由于他们在理论上与原始儒学存在着如此巨大的差异.这是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x0d现代新儒学:【分两个阶段】1.是从康有为开始的,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现代新儒学.中国儒学的向近代转化,或者说把传统儒家思想与近代西方文化连结起来、融通起来,我以为是从康有为开始的.由于康有为始终表忠于清朝皇室,又积极支持张勋搞复辟,因而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康有为作为保皇派的形象超过了他作为一名维新改革派的形象.2.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由于清皇朝已被推翻,封建专制政治制度从名义上讲也不再存在了.因此,除了一小部分当权者继续企图把儒学与社会政治制度联系在一起外,更多的人则是把儒学作为传统思想文化遗产,做学理方面的研究.这些人所关心的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如何汇通儒学与西方文化,如何继承和发扬儒学的优秀传统,以保持民族的自主精神等问题.这时涌现出了一批关心儒学命运和前途的学者,如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钱穆、冯友兰、贺麟等,他们都在汇通中西方文化的前提下,来解释儒学,发展儒学,乃至建立起某种新的儒学体系.而他们的共同愿望,也可以说都包含通过对儒学的现代阐释,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使其在当代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民族主体意识的确立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小结:从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末(乃至五十年代初),是现代新儒学发展活跃、丰富、有理论深度和价值的期.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和尚存在的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和总结.现代儒学发展的理论深度和体系影响很值得研究.\x0d儒学的现代意义:依我个人肤浅的看法,儒学作为中国二千余年来流传不息的文化主体之一,具有丰富和深邃的思想理论,而且对东亚各国有着广泛的影响,甚至也是东亚一些国家,如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必将随着中国和东亚地区的振兴,而越来越被这一地区的国家和人民所自觉与重视.同时,儒学作为东方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它与西方文化的互补性,也正在越来越为世界有识之士所瞩目.科学与民主是今天这个时代的要求,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是否能够,或者是否需要把它纳入儒家“继续政统”和“建立学统”的范围?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把传统儒学从政治制度层面和宗教化倾向下剥离出来是必要的,是有利于儒学的发展的.因此,相对于当代新儒家的注重于开出“新外王”的取向,我认为,开出儒学的“新内圣”之学似乎更为社会所需要,并且具有广阔而深远的发展前景.这里所谓的“内圣”之学,主要是儒学中那些有关指导人生修养、提高精神生活、发扬道德价值、协调群己权界、整合天(自然)人关系等学说.我们如果能密切结合时代的问题和精神,把儒家这些学说中所蕴含的现代意义充分阐发出来,则必将大有益于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并获得其相应的种种事功.而古老的儒学,也将由此萌生出新的意义和新的生命.
类似问题3:儒学传统的现代意义是什么[历史科目]
一、儒学现代意义的两个重要原因 “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们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古’,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儒学的现代意义”有两个: 第一,我们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的民族复兴的前夜,此时此刻,必须回顾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 雅斯贝尔斯(1883~1969)曾提出“轴心时代”的观念.他认为,在公元前500 年前后,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等地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关切的根本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老子、孔子,等等,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主要精神财富,而这些地域的不同文化,原来都是独立发展出来的,最初并没有互相影响.“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动力.对这一开端的复归是中国、印度和西方不断发生的事情.” 例如,欧洲的文艺复兴就是把目光投向其文化的源头古希腊,使欧洲文明重新发出新的光辉,而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的宋明理学(新儒学)在印度佛教文化冲击之后,再次回到孔孟而把中国文化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踏入新千年之际,世界思想界已出现对于“新的轴心时代”的呼唤,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对古代思想智慧的温习与发掘,回顾我们文化发展的源头,以响应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新的世纪,我们的国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觉”的问题.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也必须有个对自身“文化”上的自觉.什么是“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说:“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们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古’,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来研究我们民族文化的历史和它发展的前景,就必须适应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即“新的轴心时代”到来的文化发展的新形势.适应我们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有一个文化自觉的要求.那么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全人类社会和我们自己的社会,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需要努力解决什么问题,才能促使“新的轴心时代”和我们的“和谐社会”早日到来呢? 二、对“国学热”的几点看法 中国文化曾受惠于印度佛教,印度佛教又在中国得到发扬光大,后为中国文化所吸收,而深刻地影响了宋明理学.今天,在全球化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充分地系统地吸收和消化西方文化和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中国学术文化才能适应人类社会要求和我们民族自身的新发展.因此,我们的文化必须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进入21世纪,可以说我们国家出现了“国学热”的情况.对这种情况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同的看法和解释. 所谓“国学”最早见于《周礼.春官.乐师》:“掌管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意思是说:乐师的职责是管理国学的事务,这个国学事务是教国子的音乐舞蹈的.但是现在我们说的“国学”是对“西学”而言.这是因为我们面对“西学”的输入,有一个如何保护和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问题.也就是说:中国文化的发展面对着双重任务,一是要保护自身文化,维护我们自身文化发展的根基;二是如何对待“西方”文化.这就形成了百余年来文化上的“中西古今”之争,而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必须走出“中西古今”之争,会通“中西古今”之学,以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存共荣. 对“国学”,特别是“儒学”,现在学术文化界有种种的看法,我简单作点介绍: 有的学者提出“重建中国儒教”的构想.他们认为“必须全方位的复兴儒教,以应对西方文明的全方位的挑战”,“复兴儒教是复兴中华文化重建中华文明的当务之急”.因此,主张把儒教立为国教,在我国实现所谓的自古以来的“政教合一”. 对这种观点来自两个方面的批评:一种批评认为,“儒教救国论”是对“平等”观念的践踏.把“儒教”立为“国教”,“企图将儒教意识形态化”.另一种批评认为:“儒教救世的想象实质是道德作用的自我夸大”,也是“以天道性命的形上学来追求王道政治,这样只能重踏封建专制的陷阱”. 还有一些学者从维护和发扬儒家思想出发,对“儒学”作充分的肯定.例如现代新儒家认为内圣之学可以开发出适合现代民主政治的“外王之道”,而且认为儒家的“心性之学”可以发展出认识论的系统.有人认为,“三纲五常”仍有其价值.前不久部分学者讨论了“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的合理性等.关于“文化中国”的问题,杜维明先生提出这一想法,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具有其意义. 当然,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儒家学说在五四时期已被否定,今天再把它推崇到至高的地位,无疑是历史的倒退. 我对“儒学”也有自己的看法.是否对?要在讨论中得到检验,它也只是众多之家的一家之言.对于学术文化,我有几点根本的看法:第一,任何历史上的思想文化没有绝对正确,其自身往往包含着内在矛盾,儒学也是一样.因此,“儒学”必然在某些方面存在历史的局限性,不能适合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即使是其中的精粹部分,也往往要给予现代的诠释. 第二,虽然思想文化是在不断发展,但是,古代哲学家提出的哲学问题和他们的哲学思考,并不都比我们今天不如,有些问题可能是万古常新的.例如,中国哲学中讨论的“天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仍然是我们现代中国哲学讨论的主题之一. 第三,罗素说:“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的发展里程碑.”任何文化要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必须不断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在相互交流中才能适时发展,特别是在今天全球化时代.从我国历史上看,印度佛教的传入已经证明这一点.中国文化曾受惠于印度佛教,印度佛教又在中国得到发扬光大,后为中国文化所吸收,而深刻地影响了宋明理学.今天,在全球化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充分地系统地吸收和消化西方文化和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中国学术文化才能适应人类社会要求和我们民族自身的新发展.因此,我们的文化必须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第四,要有文化的主体性,任何一个民族文化必须扎根在自身文化的土壤中,只有对自身文化有充分理解和认识,保护和发扬,它才能适应自身社会合理、健康发展的要求,它才有深厚地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能力.一个没有能力坚持自身文化的自主性,也就没有能力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以丰富和发展其自身的文化,它将或被消灭,或全盘同化. 基于以上看法,我认为,要对“儒学”进行分析,也许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它.我们可否从三个角度来看“儒学”,即政统的儒学、道统的儒学和学统的儒学.儒学曾长期与中国历代政治结合在一起,无疑它对封建极权专制统治起过重要作用.“道统”的儒学,是指任何一个成系统、有历史传承的学术文化派别.其学术文化的发展和影响,必有其传统,西方如此,中国也是如此,从中国历史上看有儒释道三家,都有其传统.“学统”的儒学是指其学术传统,是指它的学术理念,也许在这方面,儒学的正面价值比较多,它可以为人类社会提供比较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类似问题4:儒家礼的现代意义[历史科目]
“礼”是东亚文化的传统,在现代东亚社会如日本、韩国仍可明显看到“礼文化”的强烈特色和影响.在台湾地区乃至在经过革命洗礼的中国大陆,虽然在形式仪节方面已较少讲究,但礼文化的精神仍然处处可见.这种礼文化的影响,体现在重视人际往来的礼节,重视上下关系的区别,讲求约束和规范,是东亚现代性中的传统因素.这些因素不仅含有有利于现代化的工具功能,而且有一种使东亚人民自觉妥适的文化氛围,构成了东亚文化的精神气质(ethos).礼的文化固然与东亚的制度传统有关,但这种关联不是绝对的,如日本没有接受宗族制度,仍有明显的重礼特色,这说明“礼”已经成为东亚文化的精神传统.
礼是一套规则体系,也是儒家组织社会的理想方式,它对现代社会是否有意义,或有何意义?至少在多元文化成为潮流的当今世界,值得深入探讨.应该说,20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在资本主义经济冲动笼罩世界、市场经济法则支配全球的21世纪,仅仅依靠法律和民主不能建设起有序和谐的社会.为了提高精神生活的品质,发扬道德价值,指导人生方向,需要开放各种探求,而其中的一个课题是:有必要把东亚传统中的礼文化经过选择而有益地应用于人文教育的实施、社会问题的解决、人际关系的调整,以期达到提升人性价值、建立健全人格、共创和谐的秩序.
我们今天当然不可能也不应当企图全部恢复儒家关于礼制、礼俗仪节的体系,我们必须依据创造的转化和批判的继承发展的原则,把儒家古礼的精神、结构、气质、原则、范式提炼出来,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对治当今世界的病症.然而,正如上节所述及的,现代儒家思想家对古代儒家的礼教各有不同的理解,或注重其宗教性格,或注重其诗与艺术的特质,或理解为一种社会模式.的确,“礼”的含义本来就是十分丰富的.那么,在儒家思想史上的“礼”究竟意有何指呢?这必须加以分析和说明.可以说,“礼”在儒家文化中至少有六种不同的含义:
1.礼义 Ethical Principle
2.礼乐 Culture
3.礼仪 Rite and Ceremony
4.礼俗 Courtesy and Etiquette
5.礼制 Institution
6.礼教 Code
在民主主义、平等主义的现代性冲击之下,礼的这种模式是否能吸引现代人是很可有疑问的.21世纪人类面临着新的文明模式的挑战.西方文化以“自由”为首出的模式有其优点,儒家礼的模式以“秩序”为首出的模式,则可限制人对自由的滥用.放任,无限制的自由适足以破坏社会.日本、韩国礼文化已经全民化了,中国古代礼也只限于士的阶层,没有深入平民生活成为规范,礼的本义和功能是对人的放任的约束,构成上下的秩序和左右的彬彬有礼.由于宋以后的儒家已不用礼作为治国的制度,故现代国家制度 民主制的建立不影响礼的家乡面向.礼的社群取向也与国家政治制度的进化不冲突,反而可在社会分化的势态下更能发挥其社会文化的功能.礼所要求的不是法律的秩序,亦非一般的秩序,而是自我约束的秩序,这种自我的约束是通过习俗、礼节、仪式养成的.在这种模式中,我们也许可以找到一些有益于人类面对21世纪挑战的资源.
类似问题5:儒学在当今社会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仁爱,讲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