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历史价值-资治通鉴 价格-历史学习资料

编辑: admin           2017-03-03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司马光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编辑本段作品体裁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编年体通史.该书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目”,纲举则目张,时索则事叙.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使用了一套“古怪”的计时术语作为全书的时间框架体系,如“阏逄摄提格之岁”之类.“阏逄”相当于汉语“甲”,“摄提格”相当于汉语“寅”.为什么不用汉语的天干地支,而偏偏要用一套多音节语言的干支体系呢?司马光没有交代.《史记》的《历书》里面也用到了这套多音节干支术语,司马迁也没有交代其来源.这为后人胡思乱想提供了口实,如竺可桢就建议梵语学者用梵语破译这套术语.更有人藉此宣称中国人祖先来源于西亚两河流域或古埃及.其实,我国古文献明文记载这是天皇语言,即三皇时代的官方语言.明代著名学者万民英所著《三命通会》云:“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继盘古氏以治,是曰‘天灵’,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其十干曰:于逢(又名“阏逄”——编者注)、旅蒙、柔兆、疆困、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于、执徐、大荒落、敦洋、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蔡邕《独断》曰:‘干,干也.其名有十,亦曰十母,即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也;支,枝也.其名十有二,亦曰十二子,即今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谓之天皇氏者,取其天开于子之义也;谓之地皇氏者,取其地辟于丑之义也;谓之人皇氏者,取其人生于寅之义也.故干支之名在天皇时始制,而地皇氏则定三辰,道分昼夜,以三十日为一月,而干支始各有所配.人皇氏者,主不虚王,臣不虚贵,政教君臣所自起,饮食男女所自始,始得天地之气而有子母之分,于是干支始有所属焉.”所以,司马迁和司马光所使用的这套多音节干支术语是中国最早的官方时间术语,属于“皇纲”性质,故而被采用为历史的纪年词语,以表示历史的正统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历史科目]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共1362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

      《资治通鉴》主编和主要执笔人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司马光于君主为仁,做了具体的解说; 对于君主的施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部著作,作为历代帝王的必修参考书.在民主年代可以做研究帝王思想的依据,也是商人和军事家以及一切领导者不得不潜心修习的好材料.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这部书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北宋时代,在中唐以来长期混战之后,实现了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积弱”,局势不稳.这是一个有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很苦闷的时代,是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个软弱的时代.当时,君主将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虑如何生活,寻找出路.于是,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有立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铤而走险,起义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识的人们,特别是历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为了有资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其中,司马光主编(通鉴》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

      如今了解司马光其人其书,学习和研究《通鉴》,有助于人具体地认识这部书在我国历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有助于我们批判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传统,也有助于今人以历史为镜子,为创建新社会新文化而积极工作.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23年写起,一直到公元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6年征淮南为止.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很明显的他多次著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通鉴》於叙事之后,皆有附论,共168篇.

      此书引起司马光之后许多史学家的醒思,史学家面临改朝换代,君臣异位的尴尬时期时,往往以资治通鉴的撰写精神为原则,强调君臣处理事情与一般人处理事情有所不同与学习思考.这一个特点由书名也可看出,「资治」两字意谓著帮助.「通」则意谓著博通古今,「鉴」则有引为借镜之意.书名为宋神宗所定,取意“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

      此书虽有不少司马光自己的意见以「臣光曰」出现,但并非司马光一人完成,据资料记载,他邀请了刘攽、刘恕、范祖禹成为助手,这些人都是当时著名史家,可谓一时之选.其中刘攽负责两汉史,范祖禹负责唐代及五代史,魏晋南北朝归刘恕,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也加入一起编修《通鉴》,负责检订文字.此外,又出版了《资治通鉴考异》与《资治通鉴目录》来替这本巨著做说明.

      《通鉴》编修工作艰钜,先由助手搜集资料和编写初稿,然后由司马光综合全书,再由司马康检订文字.首先,在资料搜集方面,单是正史有十七种,参考的野史,谱录,别集,碑志等杂史有三百多种,加上龙图阁等藏书,可以想见当时资料之丰富.《通鉴》在撰写前先由天文学家刘羲叟编订正确年历,作为全书的骨干,首先把史料摘录下来,按年代顺序,编成「丛目」.如果发现汇集的史料互有出入,便要进行考异工作.

      司马光撰《通鉴》,重视战争之描写,如对战国时代孙膑与庞涓的“马陵之战”,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 “官渡之战”,三国时代曹魏与蜀、吴的“赤壁之战”,东晋谢玄与苻坚的“淝水之战”,皆详细生动,如历其境.司马光留意军事,严夷夏之防,目的用以积极态度抵御外侮.

      另外《通鉴》不书奇节,对往昔史料上所载奇节伟行而超乎常情者,如“商山四皓”羽翼储君,屈原自沉汨罗江,严光足加光武帝腹诸事,悉阙而不录.司马光思想保守,主张政简刑轻、轻徭薄赋,对於一切急进改革,均予以否定,诋毁商鞅变法,盛赞曹参谨尊萧何律.温公非议变法,不满王安石之新政,他请求出任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十五年(1069—1084),以书局自随,继续编纂《通鉴》;哲宗元佑元年(1086),在司马光重新执政之后,尽废新法.

      《通鉴》写作时间据资料记载一共花了19年,从宋英宗治平二年(西元1065年)开始一直到宋神宗元丰七年(西元1084年)才完成,书成之后,只有他的朋友王胜之看过一遍,其他的人只翻一页,就哈欠连连,欠伸思睡.此书完成后两年,司马光逝世.

      [编辑]

    类似问题2:历史上如何评价《资治通鉴》?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在近段时间要开办一个历史文化与领导韬略高级研修班,课程内容就是对《资治通鉴》深层次的解读.

    类似问题3:《资治通鉴》有着怎样的文学价值?它的历史地位是如何的?[语文科目]

    王鸣盛认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通鉴》之取材,多有出正史之外者,又能考诸史之异同而裁正之.昔人所言,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惟《通鉴》可以当之.”《通鉴》...

    类似问题4:资治通鉴的价值,为什么受到如此高的评价[历史科目]

    因为此书为编年体,可以让人总体的了解某件事、某个人,以及特定的历史环境.另外,它是站在宰相的角度对皇帝的规劝,起点不一样.我对它的推崇胜过《史记》.

    类似问题5:比较史记跟资治通鉴的作者的时代题材历史价值有何不同[语文科目]

    史记的出现,不得不说有一点偶然成分在里边,你仔细看,其实可以发现,太史公在某些列传、本纪中夹杂这强烈的个人感情,比如说始皇本纪、秦本纪、刺客列传、高祖本纪.其实与他所处的环境和受到的待遇有很大关系.并且,很多他记载的历史,都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历史的误读,比如说袁盎、比如说秦始皇.但总的说来比较客观.至于资治通鉴,我个人认为学术价值要高于史记,但文学性差的很多.毕竟司马光所处的宋朝,属于典型的外强中干的文弱朝代,受儒家思想禁锢的非常非常深,正好,宋朝是儒家学说的鼎盛时期,而且,在司马光的眼中,宣扬的是封建正统,很多事情虽然有所记载,但并不详细,因为很多问题,都会以当权者师傅愿意纰漏为出发点,因此,能省则省,大部分都是一笔带过.所以,现在我们研究历史,更多的是研究史记,而资治通鉴仅做参考.

  •   4
  • 相关文章

    成语主人公 问鼎中原 管鲍之交 退避三舍 老马识途每
    ...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
    关于little black dress 英文作文
    从中国秦朝开始,为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历朝.
    从九一八事变至抗日相持阶段,国民政府对日政策发生了.
    ...七擒孟获(打一字)5、刘邦大笑,刘备大哭(打一
    ;话匣子;、“连珠炮”、“千里镜”、“赛珍会”都是.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呢?-汉代儒学-历史学习
    史记对帝的描述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德合五帝坐星者-德
    ...特急1:西安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内以宋子文为代表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