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我国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 三是改革的
编辑: admin 2017-03-03
-
4
一、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历史进程的生产关系学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历史性突变对生产力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二、计划经济有它自身的弊病,但这和市场经济不同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弊病.计划经济体制最大的优势是宏观上以经济增长作长期比较效率更高,这在不发达国家赶超战略上已为实践作证明;
三、改革的成就要根椐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或位次来决定,而不是被一时的经济繁荣的表象所迷惑.因为市场繁荣是以消费经济做支撑的,它并不完全代表一个国家经济的实力.
丘吉尔曾这样评价过斯大林,大意是“他接手时是一个木制铧犁的俄罗斯,而他离去时交给俄罗斯的是一个拥有原子弹的超级大国”.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政治经济学是什么?[政治科目]
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是一门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
类似问题2:一,试论马克思主义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理论及现实意义二.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对于当今的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有何意义三.运用马克思的就业理论,分析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四
一,试论马克思主义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理论及现实意义
产业资本循环(1)产业资本循环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态,具有三种循环形式.产业资本循环连续性的条件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态及其三种循环形式,在空间上是并存的,在时间上是继起的.并存性与继起性互为前提,相互依存.
(2)产业资本周转的核心概念是资本的周转速度.影响资本周速度的因素有:资本周转时间和生产资本的构成状况.资本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非劳动时间包括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自然力作用时间和停工时间.流通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资本按其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价值分批地逐渐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是固定资本;而其价值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是流动资本.
提高资本周转速度能够:A、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其中的流动资本部分.B、减少甚至避免因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而造成的损失.C、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
(3)社会主义企业必须把其总资本按一定比例分配在三种职能形式上,并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及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只有这样才能使资本循环及企业生产正常进行.社会主义企业必须加速资本的周转速度,缩短周转时间,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资本周转和资本循环一样,是资本运动的形式,包含着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在资本周转理论所研究的问题中,核心问题是周转速度问题.
加快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产生着重大影响.概括地说,主要有三个方面:节省预付资本,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加快资本周转可以节省预付资本.从预付的固定资本来看,资本周转速度加快,既可以避免或减少无形磨损,也可以加快固定资本的更新,购置生产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加快资本周转,特别可以节省预付的流动资本.因为资本周转速度加快以后,维持同样生产规模所需要的流动资本数量越小,就越能节省预付资本.如果把节省的流动资本投入生产,就能扩大生产规模,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一般来说,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也意味着预付资本中的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加快.从而一年内同量的预付可变资本就可以雇佣更多的工人,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如果用M代表年剩余价值量,m’为剩余价值率,v为预付的可变资本,n为流动资本(包含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年剩余价值量则由下面公式表示:
M=m’•v•n
加快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指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如果用M’表示年剩余价值率,其计算公式为:
M’=M/v=m’•v•n/v=m’•n
公式表明,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既同年剩余价值量成正比关系,也同年剩余价值率成正比关系.
二.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对于当今的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有何意义
(1)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引起的.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必须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2)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采用先进技术的个别企业的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创造的.所以,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
因此,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全社会资本主义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3)无论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还是超额剩余价值生产,都是以不断改进技术,改进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条件的.这一点对于当今企业实现增加利润的目的是完全适用的.
(4)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建立在个别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基础上的.各个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造成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最终形成相对剩余价值.无论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还是超额剩余价值生产,都极大地推进社会财富的迅速地,大量地增加,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所不同的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是被资本家所占有,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则是为国家用于劳动者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相应缩短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则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在当今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运用马克思的就业理论,分析我国的劳动力市场
1 马克思的就业理论
马克思通过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问题.马克思认为,相对过剩人口在是积累的必然产物.所以,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中,必然会随着资本的积累出现工人的失业.
2.失业的类型、结构性失业与补偿理论
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各种存在形式, 包括流动的形式、潜在的形式和停滞的形式.流动的形式就是指短期的失业, 他们时而被排斥, 时而在更大的规模上再被吸引.主要是脱离少年期的青年男工, 这也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青年劳动者失业率较高相吻合.潜在的过剩人口是指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占领了农业导致大批农民被排斥, 这些过剩人口需要流入城市寻找工作, 但在存在转移障碍时, 只能停留在农村, 因而称为潜在的形式.停滞的形式是指长期失业,.因此,我国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部分就是结构性失业,而农民工属于流动性和前瞻性的失业.
3分工与就业
通过上面的分析, 我们还可以看出, 机器在应用它的部门必然会排挤工人, 但是它能引起其他部门就业的增加, 这要靠追加投资, 而不是应用机器的部门游离出的资本.而由机器生产的产品物美价廉, 又会刺激以其为原料的工业部门的扩张, 使得那些部门的劳动力需求上升.也就是通过产业的前后向联系, 机器生产的就业扩展效应得到发挥.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 产业结构是不断变化的, 因此, 通过生产部门的扩大对就业的影响也是明显的.所以我国一些先进制造业需要更多的蓝领工人.
4.劳动力供求与工资决定
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相对过剩人口存在的条件下, 马克思对劳动力供求、工资进行了分析.马克思认为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劳动供求规律借以运动的背景.工资是由在职劳动的供求决定的, 而在职劳动或劳动者的数量又是可由资本家单方确定的, 因而工资仍受资本家控制.失业人口的增加会对在职工人形成外在的压力, 促使工资下降.而工资的上升却是很少发生, 幅度也是有限的.所以我国这么多年工人的工资基本没有上涨.
四.结合08年的经济危机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
由于美国传统工业部门在21世纪初发展缓慢,开工不足,各部门之间生产的联系性导致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受到限制,整个经济形势开始出现大衰退的迹象.但纽约股市经过不断哄抬,在2008年上半年股价却一直上扬.支撑股市的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是投资者的信心和对未来的希望,但由于经济呈现持续低迷状态,这种信心和希望也在2008年9月下旬而彻底破灭.广大投资者开始疯狂抛售股票,股市崩溃,投资者的财富几乎一夜之间就化为乌有,迫于生计和信心动摇,人们纷纷赶往银行换兑存款,这就直接导致银行相继倒闭,引起银行的货币体系和信用体系崩溃.
马克思就曾深刻地指出危机以这样一种方式开始,他说:“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从事大规模批发生意的商业资本发生投机崩溃预示着周期性危机开始.同时,产业资本家在资本积累过剩基础上从事的有些投机性的额外交易,也开始逐渐变得疲软而崩溃.囤积投机的崩溃引起商品市场价格的急剧下降,而这种价格以往一直是由投机交易所维持和抬高的.这样一来,以一定的市场价格水平为前提的信用关系,其存在的基础便遭到了破坏,出现了无力偿付债务的连锁危机.
美国次贷问题及所引发的支付危机,其最根本原因是美国房价下跌引起的次级贷款对象的偿付能力下降,归根结底是信用问题.危机爆发后所有的资本和银行都严格限制新的信用,以便保证它们本身用以支付的储备.然而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和资本一同发展起来的信用制度由此崩溃时,会更加严重起来,由此引起强烈的严重危机,突然的强制贬值,以及再生产过程的实际的停滞和混乱,从而引起再生产的实际的缩小.”银行倒闭后,随着信用制度崩溃而引起再生产萎缩,大量工商企业的正常运转由于失去了资金支持也相继宣告破产,生产部门不得不加以收缩.工人因此而大量失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更无力去市场购买商品.这样就造成了资本主义商品市场的崩溃和销售上的一系列困难.“由于借贷资本的绝对不足导致的闲置产业资本的过剩与失业的劳动人口的过剩,不可避免地同时并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其增长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导致危机的产生.”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内部运行机制的层层分析与实质性的把握,科学地指出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为总供给相对于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的过剩.而就其实质来说,它是资本的积累过剩,即资本积累相对于它所企求的利润率的过剩.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之所以首先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转化成为现实性,从本质上讲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规律决定的.
类似问题3:什么叫政治经济学?[历史科目]
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产生的.”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逐渐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不断发展,直接威胁着资产阶级.1825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日益显露出来.面临这种形势,资产阶级更加需要的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适应这种需要,产生了庸俗政治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者抛弃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许多科学成分,致力于抹煞阶级利益的对立,用各种各样的辩护理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在资产阶级经济学领域中,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了古典政治经济学.
19世纪上半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时期,产生了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但是它们不了解资本主义矛盾产生的原因,只是站在维护小私有制的立场来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
在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应用政治经济学剖析资本主义方面作了最初的尝试.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尖锐和无情的批判,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论证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性.但是,由于他们在理论分析上还不能摆脱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范畴的限制,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不可能找到创造新社会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途径,只能陷于空想.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有关时代的经济学,是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趋势的科学,也是理解整个社会发展和变迁的理论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证明现在开始显露出来的社会弊病是现存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这一生产方式快要瓦解的标志,并且在正在瓦解的经济运动形式内部发现未来的、能够消除这些弊病的、新的生产组织和交换组织的因素.
类似问题4: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历史科目]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购买及出售、以及法律、社会习俗惯例,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独立学科.起源于道德哲学,主要受到18世纪发展起来的政治,社会经济的影响.十九世纪,“Economics”(经济学)一词代替了“Political Economy” (政治经济学).不过在1890年(庚寅年)阿尔弗莱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的那本极具影响力的著作《经济学原理》出版之前,一个倡导用数学模型解决经济问题的学者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建议将这门学科独立,并成为一门科学.
今天,政治经济学并不是经济学的同义词,甚至两者的含义有很大不同.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源自芝加哥和维吉尼亚州学院产生的公共选择学说等等.由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迅速发展,已经超出了以往模型的范围,人们开始愈发重视政治经济学,并加强了对于其理论的研究.后来随着全球经济与政治关系的进一步加深,政治经济学终于正式成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并在各相关大学开设专门学科.
类似问题5:谁有政治经济学的重点啊?[政治科目]
政治经济学黑体字
第一章
1. 劳动:劳动力的支出.
2. 劳动对象: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
3. 劳动资料:使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联系起来的媒介物.
4. 生产过程:通过自己的有目的的活动,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的过程.
5.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
6. 生产力标志着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7.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这种社会关系.
8. 当人们生产关系具体化到从生产到消费的经济体制的时候,生产关系又被称为经济制度.
9.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0.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1. 经济制度的总和又称为经济基础,相应的政治、法律与意识形态又称为上层建筑.
12.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3.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第二章
1.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 物的有用性是物的使用价值.
3.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4.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5.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具有各种特殊的具体形态.
6. 抽象劳动:撇开其具体特点的劳动.
7.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8.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9. 简单劳动:是不必经过特别训练的劳动.
10. 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劳动.
11. 复杂劳动是加倍的简单劳动.
12. 商品的价值量是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的.
13. 货币是稳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
14.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15.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16.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这种情况叫做通货膨胀.
17. 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18.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9. 市场机制就是:市场上价格价值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
20. 市场机制对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调节作用,称为市场调节.它是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商品经济的表现.
21. 市场经济是市场导向型的经济.
22.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初出现的产业部门,所以称为第一产业.
23. 工业是第二产业.
24. 服务性产业统称为第三产业.
25. 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以实物形式存在,纯粹的服务是以活动形式存在.
26. 创新的精神产品的价格是一种垄断价格.
第三章
1.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创造商品,创造价值的能力.
4. 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5. 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劳动时间,是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在这一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做必要劳动.工作日中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以外的那一部分劳动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在这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做剩余劳动.
6. 把剩余价值看做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得剩余劳动.
7. 可变资本: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8. 不必资本: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
9.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10. 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量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11.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12.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即劳动力的价格.
13. 计时工资:劳动力的价格以一定时间来做计算单位.
14. 计件工资:按工人所生产的产品数量计算工资.
15. 以货币来表现的工资叫做名义工资,以这些货币所能实际买到的生活资料的数量来计算的工资叫做实际工资.
第四章
1. 产业资本依次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形式,最后回复到其出发点形式的全过程,是资本的循环.
2. 资本的循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来看待时,叫做资本周转.
3. 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和转化为工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4. 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料.
5.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由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构成
6. 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生产的全部剩余价值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第五章
1.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它反映资本的价值增值程度.
3. 超额剩余价值转化过来的利润称为超额利润.
4. 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和资本总额的比率.
5. 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根据资本的大小,按平均利润率分得的一份剩余价值,即平均利润.
6. 由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叫做生产价格.
7. 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是货币所有者为了获得利息而把它借给别人使用的货币资本.
8. 利息是凭借货币所有权对企业利润的分割.
9. 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而形成金融资本.
10. 资本主义的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11. 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位置优劣不同所产生是超额利润而转化成的地租,称为级差地租第一形态.
12. 由于同一土地作追加投资不同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而转化成的地租,称为级差地租第二形态.
13. 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所勒索到的地租,称为绝对地租.
14. 绝对地租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生产价格以上的余额.
15. 土地价格等于“资本化的地租”.
第六章
1. 简单再生产: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
2.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3. 资本累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4. 资本积聚就是个别资本通过资本累积即剩余价值资本化而扩大它的规模.
5. 资本集中就是把许多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成为大资本.
6. 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表现为生产要素量的增大.
7. 内含式的扩大再生产表现为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
8. 生产资料数量和劳动数量的这种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9. 不变资本的价值和可变资本的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10. 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而又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11. 固定资本的更新是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简答题总结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社会生产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B.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和调整.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起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陈旧的或超前的生产关系起着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消极作用.
2.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一样吗?
判断:商品经济是通过价格、供求、工资、利率、竞争等市场机制来运行的,
而市场经济的涵义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两者有着共同的机
制 .然而,商品经济不等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式和现代形态.
——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是货币化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是开放化的商品经济.
3.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 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相矛盾的: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是历史的范畴.
——对于生产者来说,重要的是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只有让渡使用价值才能得到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重要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只有支付了价值才能得到使用价值.
4. 货币和资本的关系: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其作用在于使两种价值相等的商品能够相互交换,由于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此货币不会在流通中改变价值.
货币作为资本,结果不但能收回原来货币所代表的价值,而且还能获得新增加的剩余价值.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5.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是确定的劳动日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缩短以致增加了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但必要劳动时间中工人的劳动是用来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因此,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或者说相对价值生产的条件是提高劳动生产力.
从国民经济的整体看,必须提高必要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以及为这些部门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力,就会使必要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使劳动力价值下降,使必要劳动减少,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的比例关系改变,相对剩余价值增加.
6.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VS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和起点,这是因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同工作日长度有关,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则要以工作日已经延长到必要劳动以上为前提,并以此为起点,变革劳动的技术过程和劳动组织,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才能产生.
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因为它以工作日绝对延长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因为它以劳动生产力发展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的一部分为前提.
7. 马克思对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
——价值增殖不能在流通领域产生.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实现价值增殖.
——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实现价值增殖.因为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和自己的商品发生联系,不能使商品价值增殖.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是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关键是在流通领域找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离开流通领域到生产领域,能创造比自己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从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8. 资本运动三个阶段的关系:
其一,空间上并存.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成三部分,使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唯此,才能使资本不断地依次更替.
其二,时间上继起.产业资本必须顺利地经过购、产、销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式,否则,循环就会发生中断.
其三,产业资本空间上并存和时间上继起互为条件.没有并存性,不会有继起性;没有继起性,也就不能在循环中保持并存性.
9. 为什么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在同一工业部门或同一工种中,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往往是同时并存的,这说明两者并无实质的区别;
——计件工资是在计时工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时工资是计件工资的基础.
——不论计时工资还是计件工资度已时间为基础.所不同的是计时工资劳动由劳动的时间来计量,计件工资则由一定时间内劳动所凝结成的产品的数量来计量
10.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在任何社会,劳动力都是生产的基本要素.但不是在任何社会劳动力都能成
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基本条件: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来源,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为生.
劳动力所有者出卖的不是劳动所有权,而是劳动力使用权,并且是出让定期的劳动力使用权,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之一进行买卖的过程,是市场对劳动力资源起基础性配置作用的过程.
11. 剩余劳动率和剩余价值率:
剩余劳动率升剩余劳动对必要劳动的比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必要劳动表现为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必需生活资料的价值,剩余劳动表现为剩余价值,因此剩余劳动率表现为两个价值的比率, 即:剩余价值/必需生活资料价值
由于必需生活资料价值采取工资形式,对企业而言,支付的工资表现为可变资金,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可变资金转化为可变资本,即: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本质上,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现在,因为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通过购买劳动力占有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包括占有剩余劳动.被资本占有的劳动力也就转化为可变资本v,剩余劳动m表现为可变资本的增殖部分,所以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m’的实质是资本对剩余劳动的占有程度.
12. 利润率VS剩余价值率
利润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关系.利润率=m/(c+v )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计算公式m’= m/v,剩余价值率体现了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
13. 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及其形态变化:
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
生产阶段: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
售卖阶段: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
显然: 资本运动涉及三个阶段和三种形式:
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售卖阶段
三种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14.生产资本循环相对于货币资本循环的特点:
——货币资本的循环,不表示资本的再生产,而生产资本的循环表示资本的再生产,而且表示剩余价值的周期再生产.
——货币资本的循环,以生产过程为媒介,两头是流通过程,中间是生产过程;而生产资本的循环以流通过程为媒介,两头都是生产过程,而中间是流通过程.
——生产资本的循环避免了货币资本循环的片面性,它告诉我们剩余价值不是来自流通过程,而是来自生产过程.但又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资本主义生产不是为了剩余价值,而是为生产而生产.
15. 资本周转和资本循环的区别:
——从对象看,资本循环主要是用货币资本来表现,而资本周转主要用生产资本来表现.
——从内容看,资本循环重点在于分析产业资本在其运动过程中所经历的阶段,以及在各个阶段的资本的形态变化.而资本周转重点在于分析资本运动所经历的时间以及如何加快周转速度.
——从资本量看,资本循环研究一笔预付资本怎样投资和收回,只研究一次运动中的资本量,而资本周转是研究单个资本企业的总预付资本量的运动.
16.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产生于生产资本的不同周转,周转不同又是由于生产资本的组成部分有着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
——固定资本周转一次,而流动资本可周转多次.
——固定资本是一次预付,分批逐渐收回,全部价值收回期间较长;流动资本是一次预付,一次收回,全部价值的收回期限较短.
——固定资本的多种物质要素在发挥作用的时间内,不需要不断购买和更新;而流动资本的多种要素,无论是原材料,还是劳动力都要不断地在实物形态上更新.
17. 注意区别两组概念: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按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形成(或者剥削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来区分的,其中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根据生产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不同的价值周转方式区分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首要的就是生产资本的组成,也就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配合关系.
18. 年剩余价值率(M’)与剩余价值率(m’)的关系:
年剩余价值率是1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额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而剩余价值则是一个生产过程获取的剩余价值与同期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的比率.
两者在数量上的差别:即使剩余价值率相同,但如果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年剩余价值率也会出现不一致.
两者在成因上的差别:预付可变资本和实际使用可变资本的差别.
19. 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关系:
两者本来是同一东西,在量上是相等的,都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中所创造的价值.但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内容,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之后,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而它的真正来源,即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真相被掩盖了.
20.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原因
利润在观念上被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是因为:
——商品价值中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采取了成本价格形式,因此剩余价值好像不是由可变资本、而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好像工人的全部劳动都得到了报酬,因此,生于价值也好像是由资本产生的.
21.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关系:
马克思:“应当从剩余价值率到利润率的转化引出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而不是相反.”,原因是,资本家唯一而且首先关心的是剩余价值和预付资本的比率.所以,从理论上分析,是先有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即利润率,然后再按利润率取得利润.
22. 利润率的影响因素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它反映资本的价值增值程度.其影响因素包括:
——剩余价值率.其他条件既定,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正相关.
——资本有机构成.可变资本占比越大,剩余价值就越多,利润率越高.
——资本周转速度.资本周转越快,年剩余价值率越高,利润率也越高.
23.生产价格同商品价值的关系:
生产价格的形成使个别部门的剩余价值与平均利润发生了偏离,进而使生产要素的价值和成本价格发生了偏离.但是,只要从全社会总和的角度来考察,就可以看到:剩余价值总量和平均利润总量相等,成本价格总和和生产要素价值总和相等.因而,价值总和等于生产价格总和,可见,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24. 生息资本
生息资本:也称为借贷资本,是基于资本运行过程中正常组成部分对货币资本的借贷关系而形成的.因此,生息资本或借贷资本是指货币所有者为了获得利息而把它借给别人使用的货币资本.
生息资本的形成,是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结果,这种经济关系是以货币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的意志行为表现出来的,表现为货币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的对立.
生息资本的基本特征:生息资本是和一般商品资本不同的特殊资本,即所有权资本.在普通商品买卖中,让渡的是商品所有权,发生的是等价交换;但在货币资本借贷关系中,贷出方向借入方让渡的是货币资本一定时期内的使用权,到期需要连本带息收回.
25. 两种级差地租的区别和联系:
——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都是等量资本投在土地上有不同生产率的结果,但前者是等量资本投在不同土地上有不等生产率的结果,后者则是等量资本连续投在同一土地上有不同生产率的结果.
——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都是形成地租实体的超额利润的一种转化形式,而且这种超额利润形成的方式也是一样的.但是,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形式却表现出差异.在级差地租Ⅰ情况下,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是比较容易的.但在级差地租Ⅱ情况下,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由于资本家在同一土地上连续投资的生产率不同的结果,事先很难确定.因此,超额利润到地租的转化被限制在狭小且不稳定的界限内.
26.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比较:
——本质相同:都是超额利润转化而来的,实质都是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形成不同:绝对地租是由于农业资本构成低于社会资本平均构成,从而农产品价值大于社会生产价格产生超额利润,并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而转化为地租的;而级差地租是由于投在土地上的等量资本具有不同生产率,使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产生差额,并因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而形成的.
——两者均与土地所有权有关,在绝对地租场合是土地私有权直接产生地租.但在级差地租场合,土地私有权不直接产生地租,而是把超额利润从农业资本家手里转到土地所有者手里的原因.
——范围有差别,绝对地租是任何等级的土地都要支付的,而级差地租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要支付的.一般来说,最坏的土地不交级差地租,严格说来最坏土地不支付级差地租Ⅰ,级差地租Ⅱ还是要支付的.
比较项目 级差地租 绝对地租
形成原因 土地经营的资本主义垄断 资本主义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量 社会生产价格和个别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 农产品价值和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
条件 土地肥力和位置的差别;追加投资而产生的生产率差异 农业比工业的有机构成更低
取得原因 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最终源泉 剩余价值
27. 为什么说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
——简单再生产按照原来的规模再重复进行,因此会导致商品和剩余价值、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原有规模的再生产,但不会导致商品和剩余价值、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更大规模生产.
——扩大再生产将剩余价值的部分转化为资本,从而可以添购更多的生产资料,雇佣更多的工人,这样在此后的生产过程中可以导致商品和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在更大规模上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