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诗经》的主要特点-诗经简介-语文学习资料
编辑: admin 2017-01-03
-
4
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创作的源头,它为后世的诗歌创作铺垫了良好的基础,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下面我就同学们刚才精彩的发言做一下总结: 首先,诗经的表现手法看,一个最显著特点便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1.赋,是直陈其事.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2.兴,是气言托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3.比,顾名思义上打比方,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的揭示了深刻阶级寄生虫的本质.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其次,《诗经》中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其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如:《七月》、《氓》、《东山》等,都是以描写细节冗长的著名诗篇.以上都是长篇的作品,但在《诗经》中短小的诗也富有比较丰富的细节.如:《齐风十亩之间》中:"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诗经》中大部分诗是主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刻画来反映诗人内心的感情,都应了"以我现物,物皆看我之色彩"这句话. 再有,《诗经》中基本上均采用四言的形式.但也有一些作品句子长短变化很 活,语气很自然.如:《邶风式微》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诗经》中有许多作品,质备章词句四旋 .有的只换几个字,使诗歌赋予音乐感,便于吟咏,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我们刚刚学过的《 风充良》. 综上所述,《诗经》这部伟大的诗歌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因此它的艺术成就具有无比深远的影响. 历来把《诗经》的表现手法,归结为“赋”、“比”、“兴”三类.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就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工于描写,勾划出许多生动的细节.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诗经》里都有什么,简介下.
《诗经》内分:风 雅 颂 三部分,(风)是指各地民歌,包括了15个地方,即《十五国风》;(雅)指正统的宫廷音乐,有(大雅)(小雅)之分;(颂)是祭祀乐歌.
类似问题2:简述《诗经》的体制《诗经》的体制是什么?和其“六义”有何区别?和其分类又有何不同?[语文科目]
《诗经》好像没什么体制之说,它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诗经》六艺指的是“风,雅,诵,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指的是《诗经》三部分内容,而“赋,比,兴”则是用种表现手法.
类似问题3:诗经中的三个部分简介5分钟内回答出的,[历史科目]
.《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分为《小雅》(31篇)和《大雅》(74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类似问题4:简述《诗经》的艺术特色.[语文科目]
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创作的源头,它为后世的诗歌创作铺垫了良好的基础,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下面我就同学们刚才精彩的发言做一下总结:
首先,诗经的表现手法看,一个最显著特点便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1.赋,是直陈其事.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但写的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2.兴,是气言托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3.比,顾名思义上打比方,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形象的揭示了深刻阶级寄生虫的本质.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其次,《诗经》中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其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如:《七月》、《氓》、《东山》等,都是以描写细节冗长的著名诗篇.以上都是长篇的作品,但在《诗经》中短小的诗也富有比较丰富的细节.如:《齐风十亩之间》中:"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诗经》中大部分诗是主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刻画来反映诗人内心的感情,都应了"以我现物,物皆看我之色彩"这句话.
再有,《诗经》中基本上均采用四言的形式.但也有一些作品句子长短变化很 活,语气很自然.如:《邶风式微》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诗经》中有许多作品,质备章词句四旋 .有的只换几个字,使诗歌赋予音乐感,便于吟咏,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我们刚刚学过的《 风充良》.
综上所述,《诗经》这部伟大的诗歌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因此它的艺术成就具有无比深远的影响.
历来把《诗经》的表现手法,归结为“赋”、“比”、“兴”三类.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就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工于描写,勾划出许多生动的细节.
类似问题5:诗经概括了什么?[语文科目]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诗经》共收集了305篇诗歌,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一共有三百篇,每一篇讲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有一个道理,可以说相当多了,然而用其中的一句话就可以涵盖《诗经》中所有的义理而没有丝毫遗漏,这就是《鲁颂 駉》中说的:思无邪.它的意思是,人的思想念头,都是由天理中生来的,而不是由私欲所扭曲的,这一句话,就把《诗经》的思想、道理完全概括了.诗人的言语有赞美的,有讽刺的,对善良的人和事,就用美好的语言来赞美它,以感发人的善心,对丑恶的人和事,就用尖刻的言语来讽刺它,以惩罚人的恶念.都是要提起人们善良的念头,除去人们丑恶的思想,使得人们的性情温和纯正.如果人心的每个念头都是纯正的,没有被私欲邪念扭曲的,那他的所作所为,自然是充满了善行,而没有恶行,充满了被赞美的行为,而没有被讽刺的行为.诗人的赞美和讽刺,也不过是为了劝善惩恶而已,因此由思无邪三个字,足以概括《诗经》的精神了.想要修身的学人务必了解,应该将功夫下在“慎思”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