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培根随笔》中《论人的天性》的全文.并且概括下培.
编辑: admin 2017-01-03
-
4
凡是想征服自己的天性的人,不要给自己设下过大或过小的目标;因为过大的目标将因为常常失败的缘故而使他灰心;而过小的目标,虽然能使他常常成功,但是将使他成为一个进步甚小的人.还有,在起始的时候他应当用些帮忙的事务来练习,就好像学游泳的人用浮胞和苇筏一样;但是过了些时候以后,他应当与困难相博以为练习,就好像舞蹈家之穿着厚鞋练习一样.因为,假如练习比实用还难,那么其结果就更为完美了.
凡是天性甚强,因之不容易克服的地方,其克服的工夫就必须如此方可:第一,在时间方面要阻止天性,不要放纵,就好像有的人在生气的时候默诵24个字母的名字以抑怒气一样;这段工夫做到了,然后在量的方面应该减少,就好像要戒酒的人,从引觞互助减到每餐一饮一样;最后,才可以完全戒绝,但是假如一个人有那种毅力和决心,能够一举而解放自己,那是最好的:
最能坚持灵魂的自由的人,就是那挣断磨胸的锁链,一举而永免受罪的人.
还有古人的遗训说应当把天性屈到相反的另一极端去,好像一根杆杖似的,以便它们再反过来的时候可以适中,这句话也是不错的:不过我们须要明白,此处所谓的另一极端当然要不是恶德才行.
一个人不可以强给自己加上一种不断的继续的习惯,而应当稍有间歇.因为一则这种休息或间歇可以援助新的尝试;二则,假如一个德行不完全的人永远继续练习的话,他不仅练习了它的优点,连谬误也一定要练习了,并且使优点与谬误将同具一种习惯.这种情形,没有别的补救之策,除了用合时的间歇和休止.但是一个人也不可过于相信他对于自己的天性的胜利,因为天性能够长期潜伏着,而到了有了机会或诱惑的时候复活起来.就好像《伊索寓言》中毛猫变的女子一样,她坐在餐桌的一头,坐得端端正正地,可是有一只小鼠在她面前跑过的时候,她就不如此了.因此一个人应当或者完全躲避这种机会,或者常常与这种机会接触,以便少被牵动.
人的天性在私生活里最容易看出,因为在那种生活里是没有虚饰的;在热情里也最容易看出,因为热情使人把平日里的教训忘了;在一种新的事情或尝试之中也最容易看出,因为在这种情形里是无惯例可援的.凡是天性与职业适合的人是有福的人;反之,那些从事于他们本不想做的事业的人,他们可以说:“我的灵魂曾久与天性不合之事物周旋”.
在学问方面,一个人对于与他的天性不合而勉强去学的学科,应当有固定的时间;但是凡是与天性相合的学科,那就不必有什么规定的时间;因为他的思想会自己作主,飞到那方面去的;只要别的事情或学科所剩下来的时间足够研究这些学问就行.一个人的天性不长成药草,就长成莠草,所以他应当及时灌溉前者芟除后者.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培根随笔 论死亡全文
成人畏惧死亡犹如儿童怕进黑暗;儿童对黑暗之天然惧怕因妄言传闻而增长,成人对死亡之畏怯恐惧亦复如此.无可否认,对死亡凝神沉思,视其为罪孽之报应或天国之通途,实乃圣洁虔诚之举;而对死亡心生畏怯,视其为应向自然缴纳的贡品,则属懦弱愚陋之态.不过在虔诚的沉思中偶尔亦有虚妄和迷信混杂.在某些天主教修士的禁欲书中可读到这样的文字:人当自忖,思一指被压或被拶痛当如何,进而想死亡将使全身腐烂分解,此痛有当如何.其实死上千遭也不及一肢受刑之痛,盖谓系生命之重要的器官并非人体最敏感的部位.故那位仅以哲学和正常人身份立言的先哲所言极是:伴随死亡而来的比死亡本身更可怕.呻吟与痉挛、面目之色变、亲友之哀悼、丧服与葬礼,诸如此类的场面都显出死亡之可怖.但应注意的是,人类的种种激情并非脆弱得不足以克服并压倒对死亡的恐惧;而既然人有这么多可战胜死亡的随从,那死亡就并非如此可怕的敌人.复仇之心可征服死亡,爱恋之心会蔑视死亡,荣誉之心会渴求死亡,悲痛之心会扑向死亡,连恐惧之心亦会预期死亡;而且我们还读到,在罗马皇帝奥拓伏剑之后,哀怜之心(这种最脆弱的感情)使许多士兵也自戕而毙,他们的死纯然是出于对其君主的同情和耿耿忠心.此外塞内加还补充了苛求之心和厌倦之心,他说:思及长年累月劳于一事之单调,欲撒手弃世的不啻勇者和悲者,尚有厌腻了无聊的人.即使一个人并不勇敢亦非不幸,可他仅为厌倦没完没了地做同一事情也会轻声.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罗马帝国那些凯撒们面对死亡是如何面不改色,因为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瞬间仍然故我.奥古斯古弥留时还在赞美其皇后,“永别了,莉维亚,勿忘我俩婚后共度的时光”;提比略危笃之际仍掩饰其病情,如塔西佗所言:“他体力已耗尽,但奸诈犹存”;维斯帕芗大限临头时兀自坐在凳子上戏言:“看来这有益于罗马人民”,一边喊一边阴颈就戳;赛维鲁行将易篑时照旧发号施令:“若还有什么我该做之事,速速取来.”此类视死如归之列,不一而足.毫无疑问,斯多葛学派那些哲学家为死亡的开价太高,而由于他们对死亡筹备过甚,遂使其显得更为可怕.尤维纳利斯说得较好,他认为生命之终结乃自然的一种恩惠.死之寻常犹如生之天然,不过在幼童眼里,出生于死亡也许都同样会引起痛苦.在执著追求中牺牲者之不觉死亡就如同在浴血鏖战中受创伤之暂时不觉伤痛;由此可见,于坚定执著且一心向善的有才有智之士,死亡之痛苦的的确可以避免,但尤其是要相信,最美的圣歌乃一个实现其高尚目标和期望之后所唱的那首“主啊,现在请让你的仆人安然离世”.死亡尚可开启名望之门并消除妒忌之心,因“生前遭人妒忌者死后会受人爱戴”.
类似问题2:从《培根随笔》的“论真理”、“论死亡”、“论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培根?
从 《培根随笔集》的 “论真理”、“论死亡”、“论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从“论高官”、“论王权”、“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从“论爱情”、“论友情”、“论婚姻与独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从“论逆境”、“论幸运”、“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从“论作伪与掩饰”、“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
类似问题3:急求培根随笔论真理全文要翻译的好的,[英语科目]
【英文】
Of Truth
WHAT is truth? said jesting Pilate,and would not stay for an answer. Certainly there be, that delight in giddiness, and count it a bondage to fix a belief; affecting free-will in thinking, as well as in acting. And though the sects of philosophers of that kind be gone, yet there remain certain discoursing wits, which are of the same veins, though there be not so much blood in them, as was in those of the ancients. But it is not only the difficulty and labor, which men take in finding out of truth, nor again, that when it is found, it imposeth upon men's thoughts, that doth bring lies in favor; but a natural, though corrupt love, of the lie itself. One of the later school of the Grecians, examineth the matter, and is at a stand, to think what should be in it, that men should love lies; where neither they make for pleasure, as with poets, nor for advantage, as with the merchant; but for the lie's sake. But I cannot tell; this same truth, is a naked, and open day-light, that doth not show the masks, and mummeries, and triumphs, of the world, half so stately and daintily as candle-lights. Truth may perhaps come to the price of a pearl, that showeth best by day; but it will not rise to the price of a diamond, or carbuncle, that showeth best in varied lights. A mixture of a lie doth ever add pleasure. Doth any man doubt, that if there were taken out of men's minds, vain opinions, flattering hopes, false valuations, imaginations as one would, and the like, but it would leave the minds, of a number of men, poor shrunken things, full of melancholy and indisposition, and unpleasing to themselves?
One of the fathers, in great severity, called poesy vinum daemonum, because it fireth the imagination; and yet, it is but with the shadow of a lie. But it is not the lie that passeth through the mind, but the lie that sinketh in, and settleth in it, that doth the hurt; such as we spake of before. But howsoever these things are thus in men's depraved judgments, and affections, yet truth, which only doth judge itself, teacheth that the inquiry of truth, which is the love-making, or wooing of it, the knowledge of truth, which is the presence of it, and the belief of truth, which is the enjoying of it, is the sovereign good of human nature. The first creature of God, in the works of the days, was the light of the sense; the last, was the light of reason; and his sabbath work ever since, is the illumination of his Spirit. First he breathed light, upon the face of the matter or chaos; then he breathed light, into the face of man; and still he breatheth and inspireth light, into the face of his chosen. The poet, that beautified the sect, that was otherwise inferior to the rest, saith yet excellently well: It is a pleasure, to stand upon the shore, and to see ships tossed upon the sea; a pleasure, to stand in the window of a castle, and to see a battle, and the adventures thereof below: but no pleasure is comparable to the standing upon the vantage ground of truth (a hill not to be commanded, and where the air is always clear and serene), and to see the errors, and wanderings, and mists, and tempests, in the vale below; so always that this prospect be with pity, and not with swelling, or pride. Certainly, it is heaven upon earth, to have a man's mind move in charity, rest in providence, and turn upon the poles of truth.
To pass from theo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truth, to the truth of civil business; it will be acknowledged, even by those that practise it not, that clear, and round dealing, is the honor of man's nature; and that mixture of falsehoods, is like alloy in coin of gold and silver, which may make the metal work the better, but it embaseth it. For these winding, and crooked courses, are the goings of the serpent; which goeth basely upon the belly, and not upon the feet. There is no vice, that doth so cover a man with shame, as to be found false and perfidious. And therefore Montaigne saith prettily, when he inquired the reason, why the word of the lie should be such a disgrace, and such an odious charge? Saith he, If it be well weighed, to say that a man lieth, is as much to say, as that he is brave towards God, and a coward towards men. For a lie faces God, and shrinks from man. Surely the wickedness of falsehood, and breach of faith, cannot possibly be so highly expressed, as in that it shall be the last peal, to call the judgments of God upon the generations of men; it being foretold, that when Christ cometh, he shall not find faith upon the earth.
【译文】
《培根随笔集》之论真理
何为真理?彼拉多曾戏问,且问后不等回答.世上的确有人好见异思迁,视固守信仰为枷锁缠身,故而在思想行为上都追求自由意志.虽说该类学派的哲学家均已作古,然天下仍有些爱夸夸其谈的才子,他们与那些先贤一脉相承,只是与古人相比少些血性.但假象之所以受宠,其因不止于世人寻求真理之艰辛,亦非觅得之真理会对人类思维施加影响,而是缘于一种虽说缺德但却系世人与生俱有的对假象本身的喜好.希腊晚期学派中有位哲人对此进行过研究,而思索世人为何好假令他感到困惑,因其既非像诗人好诗一般可从中获取乐趣,亦不像商人好商那样可从中捞得利润,爱假者之爱假仅仅是为了假象本身的缘故.但我不能妄下结论,因上述真理是种未加遮掩的日光,若要使这世间的种种假面舞会、化装演出和胜利庆典显得优雅高贵,此光远不及灯烛之光.在世人眼里,真理或许可贵如在光天化日下最显璀璨的珍珠,但绝不可能贵如在五彩灯火中最显辉煌的钻石或红玉.错觉假象之混合物总是能为世人添乐.
假如从世人头脑中除去虚幻的印象、悦人的憧憬、错误的估价、随意的空想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那恐怕许多人都只会剩下个贫乏而干瘪的头脑,充于其间的只有忧郁不安和自厌自烦,对此假设有谁会质疑呢?一位先人曾因诗能满足想像力而将其称为“魔鬼的酒浆”,其实诗不过是带有假象的影子罢了.大概有害的并非脑子里一闪即逝的错觉,而是上文所说的那种沉人心底并盘踞心中的假象.但纵有这些假象如此根植于世人堕落的观念与情感之中,只受自身评判的真理依然教导吾辈探究真理,认识真理并相信真理.探究真理即要对其求爱求婚,认识真理即要与之相依相随,而相信真理则要享受真理的乐趣,此乃人类天性之至善.在创天地万物的那几日中,上帝的第一创造是感觉之光,最后创造是理智之光;从那时暨今,他安息日的工作便一直是以其圣灵启迪众生.起初他呈现光明于万物或混沌之表面,继而他呈现光明于世人之面庞,如今他依然为其选民的面庞注入灵光.那个曾为伊壁鸠鲁学派增光,从而使其不逊于别派的诗人说得极好:登高岸而濒水伫观舟楫颠簸于海上,不亦快哉;踞城堡而倚窗凭眺两军酣战于脚下,不亦快哉;然断无任何快事堪比凌真理之绝顶(一巍然高耸且风清气朗的峰顶),一览深谷间的谬误与彷徨、迷雾与风暴.如此常凌常览,这番景象也许会诱发恻隐之心,而非引出自命不凡或目无下尘.
毋庸置疑,若人心能随仁爱而行,依天意而定,且绕真理之轴而转,尘世当为人间乐园.
从神学和哲学上的真理说到世俗交往中的诚实,连那些不信奉真理者也得承认,行为光明磊落乃人性之保证,而弄虚作假则犹如往金银币里掺合金,此举或更利于钱币流通,但却降低了钱币的成色.盖此类三弯九转的做法乃蛇行之法,蛇行无足可用,只能卑贱地用其肚腹.最令人无地自容的恶行莫过于被人发现其阳奉阴违,背信弃义;因此蒙田的说法可谓恰如其分,他探究谎言为何这般可耻这般可恨时说:细细想来,说人撒谎就等于说他不畏上帝而惧世人.因谎言直面上帝而躲避世人.想必撒谎背信之恶不可能被揭示得比这更淋漓尽致了,依照此说,撒谎背信将是唤上帝来审判世人的最后钟声;盖预言曾云:基督重临之日,他在这世间将难觅忠信.
====供朋友参考
类似问题4:培根随笔简介
培根《随笔》在1597年出版时只收有十篇文章,1612年版增至38篇,1625年版(即末版)增至五十八篇.在培根逝世31年后的一六五七年,有一个Rawley版将培根的未完稿《论谣言》(Of Fame)作为第59篇收入其《随笔》,但由于该篇只有“启承”尚无“转合”,故后来的通行本仍多以58篇为标准.
《随笔》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等,几乎触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培根对他谈及的问题均有发人深省的独到之见.《随笔》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欢迎,据说有不少人的性格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于今天的青年读者,读《随笔》就像听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谈,因为《随笔》里包含着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
图书目录
译序
第一篇 论真理
第二篇 论死亡
第三篇 论宗教之统一
第四篇 论复仇
第五篇 论厄运
第六篇 论伪装与掩饰
第七篇 谈父母与子女
第八篇 谈结婚与独身
第九篇 论嫉妒
第十篇 论爱情
第十一篇 论高位
第十二篇 说胆大
第十三篇 论善与性善
第十四篇 谈贵族
第十五篇 论叛乱与骚动
第十六篇 谈无神论
第十七篇 说迷信
第十八篇 论远游
第十九篇 论帝王
第二十篇 论进言与纳谏
第二十一篇 说时机
第二十二篇 论狡诈
第二十三篇 谈利已之聪明
第二十四篇 谈革新
第二十五篇 谈求速
第二十六篇 谈貌似聪明
第二十七篇 论友谊
第二十八篇 谈消费
第二十九篇 论国家之真正强盛
第三十篇 谈养生之道
第三十一篇 说疑心
第三十二篇 谈辞令
第三十三篇 谈殖民地
第三十四篇 论财富
第三十五篇 论预言
第三十六篇 论野心
第三十七篇 谈假面剧和比武会
第三十八篇 说人之本性
第三十九篇 谈习惯和教育
第四十篇 谈幸运
第四十一篇 论有息借贷
第四十二篇 论青年与老年
第四十三篇 论美
第四十四篇 论残疾
第四十五篇 说建房
第四十六篇 说园林
第四十七篇 说洽谈
第四十八篇 谈门客与朋友
第四十九篇 谈求情说项
第五十篇 谈读书
第五十一篇 论党派
第五十二篇 谈礼节与仪容
第五十三篇 谈赞誉
第五十四篇 论虚荣
第五十五篇 谈荣誉和名声
第五十六篇 论法官的职责
第五十七篇 论愤怒
第五十八篇 论世事之变迁
附录 新工具(节选)
类似问题5:《培根随笔》的简介~[语文科目]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名人姓名:培根 出生年代:1561~1626
名人职称:散文作家、思想家、政治家、经验主义哲学家
名人国家:英国
相关介绍:弗兰西斯 ·培根(1561~162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
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使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
《新工具》是培根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首次发表于1620年.培根本计划写一部大书,名为《伟大的复兴》,分为六个部分,《新工具》是其中的第二部,但未能完成.
从 《培根随笔集》的 “论真理”、“论死亡”、“论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从“论高官”、“论王权”、“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
从“论爱情”、“论友情”、“论婚姻与独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从“论逆境”、“论幸运”、“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从“论作伪与掩饰”、“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
内容主要是一些议论性质的短文,主要讲叙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想法.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伦理等许多方面,其中有《谈读书》《论真理》《论嫉妒》《论死亡》《论美》等著名篇章.是培根文学方面的代表作,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蕴含着培根的思想精华.
该书1597年出版时只有10篇文章,1612年出版增至38篇,1625年版增至58篇,培根逝世31年后的1657年Rawel将培根未完成的随笔《论谣言》作为第59篇收入最终构成了今天流行的版本.
培根随笔是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这位被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科学家,出生于豪门,自修获得律师资格并步入政界,几经波折后成为了国家重臣,最后又因一桩受贿案被国会弹劾去职.
《培根随笔》主要讲叙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想法.本书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对于各种方面的内容培根都写出了自己的想法,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培根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式.
《培根随笔》的名句
· 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 奇迹总是在不畏中闪现.--- 培根
· 安逸和满足易成为腐败与堕落的温床.--- 培根
· 成功和美德是衡量人生事业的两种尺度.--- 培根
· 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 培根
· 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 培根
· 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 培根
· 才德有如宝石,最好用素净的东西镶嵌.--- 《培根论说文集》
· 人们的举止应当象他们的衣服,不可太紧或过于讲究,应当宽舒一点,以便于工作和运动.--- 《培根论说文集》
·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信任就是关于进言的信任.--- 《培根论说文集》
· 过于求速是作事上最大的危险之一.--- 《培根论说文集》
· 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 《培根论说文集》
·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培根
· 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式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 培根:《论美》
·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令人肃然起敬的.--- 培根
·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培根
· 好炫耀的人是明哲之士所轻视的,愚蠢之人所艳羡的,谄佞之徒所奉承的,同时他们也是自己所夸耀的言语的奴隶.--- 《培根论说文集》
· 饶舌的人多虚妄.--- 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