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女服有哪几类?特点是什么?-汉代-历史学习资料
编辑: admin 2017-01-03
-
4
汉代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延续战国时期的服饰风格,在图案的追求上更加趋于大气、明快、简练、多变.在图案造型的选择上,突出了龙、凤的寓意.而装饰化的特点,更具有审美价值,在设计上也更加追求艺术造型的完美性.图案作为服饰装饰不单单是美的象征,而是更加突出地表现出了它的艺术欣赏价值.
(一)汉代女子服饰的纹样设计
汉代的服饰纹样题材多变,充满浓郁的神话色彩.汉代在服饰图案的色彩运用上,主要以对比为主,强调明快、醒目、艳丽,表现了素中见华美的特点.服饰使得女子曲线修长,待人接物含蓄内敛,动作简明舒缓,自然朴素,庄严而典雅.为此,各种手工业者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要,在服饰图案的设计上更加追求艺术的审美价值,所反映的图案已不仅仅是满足于各种自然物象的变形,而是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1.汉代女子的襦裙
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减少.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
2.汉代女子的曲裾深衣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深衣穿着时包裹身体行动不便,慢慢地被直裾衣服所取代了.
3.汉代直裾女服
汉代的直裾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是因为古代裤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之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三、汉代女子服饰对中国审美文化的影响
汉代女性审美意识对中国审美文化的影响.汉代是中国封建专制集权统治形成和完善的时代,封建礼法的确立和完善为汉代妇女服饰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服饰是渗透于当时人们情感意愿、道德风尚和审美情趣之中逐渐积淀而成的一种观念,一种反映社会普遍心理和民族精神实质的文化形态.
1.儒学思想的影响
在汉代,儒学开始受到统治者的尊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以儒家宋法思想为核心,加以阴阳五行学说,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结成一体,形成了统一的封建思想体系.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服装的形制和衣料的质地色彩、纹饰都形成了森严的阶级等级界限的一面,但汉代女子还是在遵循儒学的礼节上创造出式样美好,别致的服装,向世人展示女性的亮丽风采.
2.汉代女性地位的影响
汉代女性之所以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是由她们在社会经济生活及劳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所决定的.汉代社会处于封建社会初期,封建礼教植根尚浅,加上整个地主阶级处于上升进取时期,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这种环境下,妇女的劳动不仅限于家庭,而且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其他领域.汉代丝绸在美化人民生活,发展社会经济,沟通各国贸易与文化联系中所起的巨大的作用来看,应当承认汉代妇女对于创造灿烂经济、文化的贡献.
3.男性审美观和统治阶级导向作用的影响
在汉代以男性为主导地位的社会中,男性把对女性社会角色的期待和社会职能的要求制度化、规范化,把温柔、贤慧等品格看作女性内在美的主要标志,特别是儒家礼教对女性的要求也更加明晰和规章化了.汉代女性注重对自身的形象塑造,却也摆脱不了心理上对男性的依赖,于是便自觉或者是不自觉的以男性的传统标准为标准.
综上所述,汉代以明朗健康的社会风貌和浓郁的社会氛围,以及汉代较高的妇女地位,促进了汉代女子服饰的兴盛.汉代女子凭借自己高超的审美意识和装扮技巧,从而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端庄、婀娜的形象汉代是中国女子服饰上的奠基时期,她承秦的古朴之风,开盛唐繁丽之俗,以清新、质朴的风格自成一体,并将会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国女子服饰史上愈加光彩夺目.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汉代古墓特点如题希望有高人回答将汉代古墓的结构特点,装饰特点,名器特点,和一些其他比较好分辨的特征说说![历史科目]
秦汉时期
在秦汉时期,上行下效,多是覆斗式的墓葬,覆斗就是说封土堆的形状,像是把量米的斗翻过来盖在上面,四边见棱见线,最顶端是个小小的正方形平台,有些像埃及的金字塔,只不过中国的多了一个边,却与在南美发现的“失落的文明”玛雅文明中的金字塔惊人地相似.这中间的联系,就没人能推测出来了
历代古墓的特点
秦汉时期
在秦汉时期,上行下效,多是覆斗式的墓葬,覆斗就是说封土堆的形状,像是把量米的斗翻过来盖在上面,四边见棱见线,最顶端是个小小的正方形平台,有些像埃及的金字塔,只不过中国的多了一个边,却与在南美发现的“失落的文明”玛雅文明中的金字塔惊人地相似.这中间的联系,就没人能推测出来了.
魏晋时期
巨大厚实的山石砌成拱形,缝隙用麻鱼胶粘合,这样的石墓在西夜遗迹附近十分常见.十九世纪早期,欧洲的一位探险家曾经这样形容:“沙漠中随处可见的石墓,有大有小,数不胜数,有一多半埋在黄沙下面,露出外边的黑色尖顶,如同缩小版的埃及金字塔,在石墓林立的沙漠中穿行,那情景让人叹为观止.”
唐代
唐代开山为陵,工程庞大,气势雄浑,这也和当时大唐盛世的国力有关,唐代的王陵到处都透着那么一股舍我其谁天下第一帝国的风采.
南宋到明末清未
从南宋到明末清初这一段时期,兵祸接连不断,中国古代史上最大的几次自然灾害也都出现在这一时期,国力虚弱,王公贵族的陵墓规模就不如以前那么奢华了.再后来到了清代,康乾时期,国家的经济与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恢复,陵墓的建筑风格为之一变,更注重地面的建筑,与祭奠的宗庙园林相结合.吸取了前朝的防盗经验,清代地宫墓室的结构都异常坚固,最难以下手.
总结
不管哪朝哪代,中国数千年来的墓葬形式,都来源于伏曦六十四卦繁衍出来的五行风水布局,万变不离其宗,都讲求占尽天下形势,归根结底就是追求八个字:造化之内,天人一体.
墓室一般的构造
平民一般按照活人宅院设计的,有主室、后室、两间耳室.墓主的棺椁就停在主室正中央.贵族则庞大的多,地宫的墓室分为前中后三部分,门口吊着千斤闸,从闸门进去,首先是一间“明殿”(冥殿),按墓主生前家中堂屋的布置,有各种家具摆设,这些器物称为“明器”(冥器).再往里,中间的墓室,称为“寝殿”,是摆放棺椁的地方.其后是“配殿”,是专门用来放陪葬品的地方.
壁画
在唐宋年间,王侯墓中多数都有壁画,用来记述墓主生平的重大事迹.
类似问题2:汉代女子特点?
汉代女性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是由她们在社会经济生活及劳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所决定的.汉代社会处于封建社会初期,封建礼教植根尚浅,加上整个地主阶级处于上升进取时期,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这种环境下,妇女的劳动不仅限于家庭,而且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其他领域.汉代丝绸在美化人民生活,发展社会经济,沟通各国贸易与文化联系中所起的巨大的作用来看,应当承认汉代妇女对于创造灿烂经济、文化的贡献,可见汉代的女子相对较为开放.
类似问题3:汉朝服装特点
大汉天朝的服装样式及特点
春秋时期各国衣冠服饰面目不一的状况,在秦汉时期有了改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国后,为巩固统一,相继建立了各项制度,包括衣冠服制.秦始皇常服通天冠,废周代六冕之制,只着“玄衣纁裳”,百官戴高山冠、法冠和武冠,穿袍服,佩绶.不过,由于秦始皇当政时间短,服饰制度仅属初创,尚不及详尽完备,只在服装旗帜的颜色上做了统一.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相信秦克周,应当是水克火,因为周朝是“火气胜金,色尚赤”,那么,秦胜周,就应该是水德,色尚黑,这样,在秦朝,黑色为尊贵之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
而完整的服饰制度则在汉朝得到了确立.汉取代秦朝(公元前206年)之后,对秦朝的各项制度多所承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汉初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地主阶级统治地位业已巩固,追求奢靡生活的欲望日益强烈;加上与邻国在经济上和文化上交流的增强(如以丝绸为主的贸易商队曾两次出使西域),以及国内各民族间来往的加多,汉代的服饰也更为丰富多彩起来.到了东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揉合秦制与三代古制,重新制定了祭祀服制与朝服制度,冕冠、衣裳、鞋履、佩绶等各有严格的等级差别,从此汉代服制得到了确立.
在汉代初年,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旧有服制,即用“袀玄,长冠”.汉书《王莽传》中记载“时莽绀袀服,紫玺绶”.意思是说,王莽时着黑色衣服必配紫色丝织装印的装饰物.当时的长冠是指汉高祖采用楚制之冠,名为刘氏冠或长冠,后汉书《舆服志》中说‘此冠高祖所造,故以为祭服”,定为祭祀大典上通用的冠服.一般官员还要穿禅衣,又名“祗服”.在西汉时期二百年之中,服饰实行“深衣制”.其特点是蝉冠、朱衣、方心、田领、玉照、朱履.所服总称“禅衣”.禅衣是单层的外衣,汉书《汇充传》中说“充衣纱觳禅衣”.朝服用黑色,做为祭服,限用红色镶边.从形式上官民服用无差别,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两种:一为曲裾禅衣,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一为直裾禅衣,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此种禅衣又称“襜褕”.这种服式由于既长且宽男子服用较为普遍.汉文帝当政时,比较俭朴,自穿“弋绨(黑色丝织衣)革履”.百官在朝会时均着黑色禅衣.
一般朝服的服色均有具体规定,一年四季按五时色朝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朱色;季夏用黄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皇后的祭祀服,上衣用绀色,下裳用皂色.皇后蚕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缥色(浅黄色).
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接的形式,当时男女服用极为普遍.禅衣内有中衣、深衣,其形无大区别,只是袖形有变化,都属于单层布帛衣裳.区别在于内穿和外用.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而汉代妇女的礼服,以深衣为主.只是这时的深衣已与战国流行的款式有所不同.显著的特点是,衣襟绕转层数加多,衣服的下摆增大.
总体来看,汉代着衣有以下一些特点:着外衣时,由于领大且弯曲,有人称这种交垂的领型为“古者文领”;着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着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袖宽为一尺二寸;衫无袖;着裘毛朝外;腰带极为考究等.我们从一些出土文物中,常见到汉代陶俑,有女奴仆,也有男扫地夫和牧羊人.以长衣覆地不露足为多,服装宽大,袖子端立或双手摊开或作握物姿势,也有的微露双足.女人一般在头后挽髻,形象端庄持重,敦厚朴实.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汉代织绣技术相当高明,华美的纺织物成为西域诸国的最爱.刺绣在汉代是民间妇女普遍掌握的手工艺术,在服饰文化中不仅是装饰美化的手段,更是妇女们表达爱心和情感的最佳方式之一,在生活用品如香囊、手套,甚至靴底、袜子上都能够发现.
类似问题4:汉代建筑的特点[语文科目]
汉代建筑特征之分析[1]
阶 基 阶基为中国建筑三大部分之一.其在汉代,未央宫前殿,“疏龙首山以为殿台”;“重轩三阶”,文献可稽.川康诸阙亦有下以阶基承托,阶基四周刻作若干矮柱及斗者.画像石中,厅堂及阙下亦多有阶基,亦用矮柱以承阶面,柱与柱之间刻水平横线,殆以表示砖缝.直至唐五代,此法尚极通行.
柱及础 彭山崖墓中柱多八角形,间亦有方者,均肥短而收杀急.柱之高者,其高仅及柱下径之三点三六倍,短者仅一点四倍.柱上或施斗拱,或仅施大斗,柱下之础石多方形,雕琢均极粗鲁.孝堂山石室正中亦立一八角柱,高为径之三点一四倍,上下同径无收杀.其上施大斗一枚,其下以同形之斗覆置为础.出土汉墓砖中亦有上有斗下有斗形础之圆柱或八角柱,殆即此类柱之砖制者;但较为修长,其高可及径之五六倍.画像石中所见柱,难以判其为方为圆,柱下之础石,似有向上凸起而将柱底凹入,使相卯合者.汉代若果有此法,虽可使柱稳定,然若上面重量过大或重心偏倚,则易使柱破裂,故后代无用此法者.
门 窗 门之实物存者唯墓门.彭山墓门门框均方头,其上及两侧均起线两层.石门扇亦有出土者,均极厚而短,盖材料使然也.门上刻铺首,作饕餮衔环图案,明器所示,则门框多极清晰,门扇亦有作铺首者.函谷关东门画石,则门之两侧,有腰枋及余塞板,门扉双合,扉各有铺首门环.明清所常见之门制,大体至汉代已形成矣.
窗之形状见于明器者,以长方形为多,间亦有三角,圆形或它种形状者.窗棂以斜方格为最普通,间有窗棂另作成如笼,扣于窗外者.彭山崖墓中有窗一处,为唯一之实例,其窗棂则为垂直密列之直棂.
平坐与栏干 画像石与明器中之楼阁,均多有栏干,多设于平坐之上.而平坐之下,或用斗拱承托,或直接与腰檐承接.后世所通用之平坐,在汉代确已形成.栏干样式以矮柱及横木构成者最普通,亦有用连环,或其它几何形者.函谷关东门图所见,则已近乎后世之做法与权衡矣.
斗 拱 汉斗拱实物,见于崖墓,石阙及石室.彭山崖墓墓室内八角柱上,多有斗拱.柱头上施栌斗(即大斗),其上安拱,两头各施散斗一;拱心之上,出一小方块,如枋头.斗下或有皿板,为唐以后所不见,而在云冈石窟及日本飞鸟时代实物中则尚见之.拱之形有两种,或简单向上弯起,为圆和之曲线,或为斜杀之直线以相联,殆即后世分瓣卷杀之初型,如魏唐以后通常所见;或弯作两相对顶之S 字形,亦见于石阙,而为后世所不见,在真正木构上究否制成此形,尚待考也.川康诸石阙所刻斗拱,则均于栌斗下立短柱,施于额枋上.拱之形式亦有上述单弯与复弯两种;拱心之上或出小枋头,或不出.斗下皿板则不见.朱鲔石室残址尚存石斗拱一朵,乃以简单弯拱托两散斗者,与后世斗拱形制较为相近.
明器中有斗拱者甚多,每自墙壁出拱或梁以挑承栌斗,其上施拱,间亦有柱上施栌斗者.“一斗三升”颇常见.又有散斗之上,更施较长之拱一层者,即后世所谓重拱之制.散斗之上又有施替木者.其转角处则挑出角枋,上施斗拱,抹角斜置,并无角拱.
画像石中所见斗拱多极程式化,然其基本单位则清晰可稽.其组合有一斗二升或三升者,有单拱或重拱者;有出跳至三四跳者;其位置则有在柱头或补间者.
综观上述诸例,可知远在汉代,斗拱之形式确已形成,其结构当较后世简单.在转角处,两面斗拱如何交接,似尚未获圆满之解决法.至于后世以拱身之大小定建筑物全身比例之标准,则遗物之中尚无痕迹可寻也.
构 架 川康诸阙,在阙身以上,檐及斗拱以下,刻作多数交叠之枋头,可借以略知其用材之法.朱鲔墓址所遗残石一块,三角形,上刻叉手,叉手之上刻两斗.其原位置乃以承石室顶板者.日本京都法隆寺飞鸟时代回廊及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均用此式结构,汉代建筑内部结构之实物,仅此一例而已[2].
屋顶与瓦饰 中国屋顶式样有四阿(清式称庑殿),九脊(清称歇山),不厦两头(清称悬山),硬山,攒尖五种.汉代五种均已备矣.四阿,不厦两头,硬山见于画像石及明器者甚多.攒尖则多见于望楼之顶.九脊顶较少见,唯纽约博物院藏明器一例,乃由不厦两头四周绕以腰檐合成.二者之间成阶级形,不似后世之前后合成一坡者.此式实例,至元代之山西霍县东福昌寺大殿尚如此,然极罕见也.重檐之制,见于墓砖,其实例则雅安高颐阙.汉代遗物之中,虽大多屋顶坡面及檐口均为直线,然屋坡反宇者,明器中亦偶见之.班固《西都赋》所谓“上反宇以盖载,激日景而纳光.”固以为汉代所通用之结构法也.嵩山太室石阙,将近角瓦陇微提高,是翘角之最古实例.
檐端结构 石阙所示,由角梁及椽承托;椽之排列有与瓦陇平行者,有翼角者,椽之前端已有卷杀,如后世所常见.
屋顶两坡相交之缝,均用脊覆盖,脊多平直,但亦有两端翘起者.脊端以瓦当相叠为饰,或翘起,或伸出,正式鸱尾则未见也.
汉瓦有筒瓦、板瓦两种,石阙及明器所示多二者并用,如后世所常见,汉瓦无釉,而有涂石灰地以着色之法.瓦当圆形者多,间亦有半圆者.瓦当纹饰有文字,动物,植物三种,当于雕饰题下论之.
砖 作 汉代用砖实例,均见于墓中.墓壁砌法,或以卧立层相间,或立砖一层,卧砖二三层;而各层之间,丁砖与顺砖又相间砌,以保持联络.用画像砖之墓,则如近代用“面砖”之法,以画像之面向外.
墓室顶部穹窿之结构,有以平砌之砖逐层叠涩者,亦有真正发券者,前者多见于辽东高丽,后者则中原及巴蜀所常见也.
砖之种类:有普通砖,通常砌墙之用;发券砖,上大而下小;地砖大抵均方形,空心砖则制成柱梁等各种形状,并长方条,长方块,三角块等等,其用途殆亦砌作墓室者也.
雕 饰 崖墓门上,石阙檐下斗拱枋柱间,石室内壁面,为建筑雕饰实例所在,其它出土工艺品如铜器漆器等,亦可略窥其装饰之一般.建筑雕饰可分为三大类,雕刻,绘画及镶嵌.四川石阙斗拱间之人兽,阙身之四神,枋角之角神,及墓门上各种鱼兽人物之浮雕,属于第一类.绘画装饰,史籍所载甚多,石室内壁之“画像”,殆即以雕刻代表绘画者,其图案与色彩,则于出土漆器上可略得其印象.至于第三类则如古籍所谓“饰以黄金釭,函蓝田璧,明珠翠羽”之类,以金玉珍异为饰者也.
雕饰之题材,则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文字,几何纹,云气等.
人物或用结构部分之装饰,如石阙之角神,但石室壁面,则多以叙史纪功,武氏祠画像,图案多程式化,朱鲔祠则极自然写实.动物以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为最常见,川康诸阙有高度写生而强劲有力之龙虎、四神瓦当传世者亦多.此外如马,鹿,鱼等皆汉人喜用之装饰母题也.植物纹有藻纹,莲花,葡萄,卷草,蕨纹,树木等,或画之壁,或印之瓦当.文字多用于砖瓦铭刻,汉瓦当之以文字为饰者尤多.几何纹则有锯齿纹,波纹,钱纹,绳纹,菱纹,S 纹等等.自然云气,见于武氏祠;董贤宅“柱壁皆画云气花卉”,殆此类也.
类似问题5:汉朝房屋的特点汉朝房屋的建筑特点和建筑结构是什么?谢谢
汉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汉代建筑同时也是古代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
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