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曰:什么,什么,是以见放,知道答案的说下,-屈原
编辑: admin 2017-01-03
-
4
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怎样纪念屈原的阅读答案[语文科目]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约前340年~约前278年),汉族,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李佳兴》、《九章》、 《九歌》、 《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部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居》《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天问》一篇等等.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注1:
最近对湖南汉寿县屈原学会提交的有关“屈原故乡汉寿说”的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在仔细阅读所报材料和出土文物介绍后,又到汉寿县沧港古镇进行了实地考察,大量的屈原遗迹和出土文物以及与屈原作品相关描述的印证,使人不得不感到屈原故乡很有可能在汉寿,起码“屈原故乡在汉寿”可称为有根据的新的一说.
类似问题2:关于屈原的资料额
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又想重新和齐国联合.秦昭襄王即
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出危险.他就跟大臣们商
量.
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强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大王
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
可是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却一股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为了把秦国当做敌人,结
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
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么能推辞人家呢.”
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就上秦国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
路.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秦昭襄王就
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把太子立为新的国君,拒绝割让土地.这个国君就是楚顷
襄王.公子子兰当了楚国的令尹.
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一年多,吃尽苦头.他冒险逃出咸阳,又被秦国派兵追捕了回去.
他连气带病,没有多久就死在秦国.
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头,心里很不平.特别是大夫屈原,更是气愤.
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
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
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
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
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
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挤出去,简直气疯了.他到
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汨音mì)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
诗歌.
附近的庄稼人知道他是一个爱国的大臣,都挺同情他 这时候,有一个经常在汨罗江上
打鱼的渔父,很佩服屈原的为人,但就是不赞成他那愁闷的样子.
有一天,屈原在江边遇见渔父.渔父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弄到这
等地步呢?”
屈原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个干净人;将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
所以我被赶到这儿来了.”
渔父不以为然地说:“既然您觉得别人都是肮脏的,就不该自鸣清高;既然别人喝醉
了,那么您何必独自清醒呢!”
屈原反对说:“我听人说过,刚洗头的总要把帽子弹弹,刚洗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上
的灰尘.我宁愿跳进江心,埋在鱼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
一身脏.”
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
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
附近的庄稼人,得到这个信儿,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
的影儿.大伙儿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
渔父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了船把
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后来,他们又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小船改为
赛龙船.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人们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据
说就是这样来的.
屈原死后,留下了一些优秀的诗歌,其中最有名的是《离骚》.他在诗歌里,痛斥卖国
的小人,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对楚国的一草一木,都寄托了无限的深情.后来人们认
为屈原是一位我国古代杰出的爱国诗人.
类似问题3:屈原的理想是什么?屈原的心愿是什么?屈原要表达怎样的决心?[语文科目]
心愿:清除朝内奸佞,辅助楚王励精图治,使楚国转危为安,一展抱负.
理想:造福祖国
决心:老子宁可和楚国共死,也不当亡国奴
类似问题4:端午怀屈原 何林立 阅读答案 1.屈原投江的原因 2.文中写屈原呼风唤雨·号令雷电有什么作用 3.回望屈原先生3.继续:回望屈原先生的往事作者为何泪如雨下?4.你想对屈原先生说些什么[语文科目]
给些资料您,看看或许有启发.
屈原的故事
战国时代,称雄的秦、楚、齐、燕、赵、韩、魏七国,争城夺地,互相杀伐,连年不断混战. 那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正当青年,为楚环王的左徒官.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 屈原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那时西方的秦国最强大,时常攻击六国.因此,屈原亲自到各国去联络,要用联合的力量对付秦国. 怀王十一年,屈原的外交成功了.楚、齐、燕、赵、韩、魏六国君王齐集楚国的京城郢都,结成联盟,怀王成了联盟的领袖. 联盟的力量,制止了强秦的扩张.屈原更加得到了怀王的重用,很多内政、外交大事,都凭屈原作主.因而,楚国以公子子兰为首的一班贵族,对屈原非常嫉妒和忌恨,常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说他夺断专权,根本不把怀王放在眼里.挑拨的人多了,怀王对屈原渐渐不满起来. 秦国的间谍把这一情况,报告秦王,秦王早想进攻齐国,只碍着六国联盟,不敢动手,听到这个消息,忙把相国张仪召进宫来商量. 张仪认为六国中间,齐楚两国最有力量,只要离间这两国,联盟也就散了.他愿意趁楚国内部不和的机会,亲自去拆散六国联盟.
秦王大喜,准备了金银财宝,交给张仪带去.张仪将相印交还秦王,伪装辞去秦国相位,向楚国出发. 张仪到了郢都,先来拜访屈原,说起了秦国的强大和秦楚联合对双方的好处,屈原说:"楚 国不能改变六国联盟的主张."
张仪告诉子兰:"有了六国联盟,怀王才信任屈原,拆散了联盟,屈原就没有什么可怕了."子兰听了,十分高兴. 楚国的贵族就和张仪连成一气.子兰又引他拜见了怀王最宠爱的王后郑袖,张仪把一双价值万金的白璧,献给了郑袖.那白璧的宝光,把楚国王后的眼睛都照花了. 郑袖欣然表示,愿意帮助他们促成秦楚联盟.大家认为:"要秦楚联合,先要拆散六国联盟;要拆散联盟,先要怀王不信任屈原. 子兰想了一条计策:就说屈原向张仪索取贿赂,由郑袖在怀王面前透出这个风声.张仪大喜说:"王后肯出力,真是秦楚两国的福分了!" 张仪布置停当,就托子兰引见怀王.他劝怀王绝齐联秦,列举了很多好处.最后道:"只要大王愿意,秦王已经准备了商于地方的六百里土地献给楚国. 怀王是个贪心的人,听说不费一兵一卒,白得六百里土地.如何不喜.回到宫中,高兴地告诉了郑袖.郑袖向他道喜,可又皱起眉头:"听说屈原向张仪要一双白璧未成,怕要反对这事呢!"怀王听了,半信半疑.第二天,怀王摆下酒席,招待张仪.席间讨论起秦楚友好,屈原果然猛烈反对,与子兰、靳尚进行了激烈争论.他认为:"放弃了六国联盟,就给秦国以可乘之机,这是楚国生死存亡的事情呵! 他痛斥张仪、子兰、靳尚,走到怀王面前大声说:"大王,不能相信呀!张仪是秦国派来拆散联盟、孤立楚国的,万万相信不得……". 怀王想起郑袖所说,果然屈原竭力反对秦楚和好;又贪图秦国的土地.不禁怒道:"难道楚国的六百里土地抵不上你一双白璧!"就叫武士把他拉出宫门.屈原痛心极了,站在宫门外面不忍离开,盼着怀王能醒悟过来,改变主意,以免给国家带来灾难. 他从午站到晚看见张仪、子兰、靳尚等人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走出宫门,才绝了望.他叹着气喃喃地说:"楚国啊,你又要受难啦……" 屈原回到家中,闷闷不乐,想到亲手结成的联盟一经破坏,楚国就保不住眼前的兴旺,不禁顿脚长叹.替他管家的姐姐女媭问明情由,就知他遭到了小人的陷害,劝他不要再发议论了,屈原道:"我是楚国人,死也不能看到楚国遇到危险啊!" 他认为怀王会醒悟,定会分清是非的.只要怀王回心转意,楚国就有办法了.但是怀王不再召见他,他越来越忧愁,常常整夜不眠. 他写了一篇名叫《离骚》的长诗,把对楚国的忧愁和自已的怨愤都写了进去."离骚"就是"离忧",人在遭遇忧愁的时候,怎不呼叫上天和父母,以抒发自己的怨愤呢!这篇诗传到宫中,子兰、靳尚等人又得了攻击的材料,说屈原把怀王比作桀纣.怀王一怒,撤掉了屈原的官职. 郢都的空气快把屈原逼疯了.女媭劝他换个地方去休养一阵,他大声说:"我不能带着楚国和百姓一起走呀!" 但在女媭的日夜劝说下,他到底搬出了郢都,准备住到汉北去.他走一阵,又回望一阵,"这雄传的郢都城啊!"他挂念着国事,到一处就歇几天,打听一下消息.有一天,他看到一座古庙里的墙壁上,画着天地神灵和古代圣贤的故事. 圣君贤王的事迹触动了他的心事,他想不通怀王为什么这样糊涂.他对神灵大声喝问:"这世界究竟有没有是非!?……"因此写成了《天问》这篇长诗. 神灵没有回答他,可事实却对他作了回答.当怀王和齐国断绝了邦交,拆散了联盟以后,就派人跟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土地.将近秦都咸阳,张仪装作喝醉了酒,在下车时跌了一跤,推说跌伤腿,就别了楚使,先进城去了. 楚使住在客馆里,天天去见张仪.张仪总是推腿伤未愈不能接见. 一直过了三个月,张仪得到六国联盟确实已经瓦解了的消息以后,才出来接见楚使.当楚使提到交割土地时,张仪赖得一干二净.他说:"我说献给楚王的,是自己的六里俸地.秦国的土地怎么能够献给人呢?" 楚使有口难言,只得空手回来报告楚王.这一来,可把怀王气昏了. 他仗着这几年养精蓄锐,兵粮充足,就派了大将屈,带领十万大军,进攻秦国.秦王立刻改变了攻齐的计划,索性联合齐国,分两路迎击楚军. 楚军挡不住两国的夹攻,连打几个败仗,屈阵亡,秦兵占领了楚的汉中地方. 消息传到汉北,把屈原急坏了.他愤怒、叹气,最后决定赶回郢都,设法去抵抗秦国.半路上,他接到了怀王的命令,派他出使齐国,恢复联盟.屈原高兴地想:"大王到底回心了!"就立刻奔赴齐国. 怀王违背联盟,齐国十分愤恨.但是屈原是齐王敬重的人,经过一番谈判,就答应撤回助秦攻楚的齐兵. 屈原还未返国,就得到了秦楚议和的消息.他怕怀王再受欺骗,连忙辞了齐王,赶回楚国去.他到了楚国云梦地方,看见当地百姓正在追悼在战争中阵亡的将士. 屈原十分感动,停下车进去参拜.他立在神位面前诵读他所做的《国殇》诗,悼念为国牺牲的战士.念到沉痛的地方,百姓都流下泪来,屈原也放声痛哭. 屈原走了几天,忽听传说:张仪又到郢都来了.他不禁连连跺脚,日夜兼程,向郢都赶去.子兰、靳尚听见屈原回来了,连忙来报告王后郑袖.他们都怕屈原再回郢都,让他留在怀王面前,日久总是大患. 这夜,郑袖就向怀王哭诉:"屈原在云梦地方对百姓说,那些阵亡的,都是我向大王进言而冤死的.这回他回来,要替冤死的伸冤报仇."怀王听了大怒:"他敢这样?简直是疯了!" 郑袖趁机进谗:"是疯了!不是疯了怎会对百姓说这样放肆的话?我怕见他!他要在郢都,就让我到江南去!"第二天,怀王下了一道命令:任屈原为三闾大夫,不必进宫,立刻赴任.他派子兰把命令送给屈原. 子兰见了屈原,奸笑着向他道喜,传达了怀王的命令.屈原却呆了,他仰天长叹:"大王,你再不能糊涂哟,楚国的江山,楚国的百姓,全在你的身上哟!" 女媭怕他再惹祸殃,劝他赶快离开郢都去上任.屈原说:"你是替我担心,我是替楚国担心呢!"但是寻思无计,只得准备上任去.
屈原走了,楚国满朝文武都投入郑袖、子兰一党,联盟不久又散了.从怀王二十七年起,秦国连连对楚国发动战争. 楚国国势一天不如一天,失掉了对抗秦兵的力量.怀王三十年,秦国占领了楚国北部的八座城池. 怀王正在愁闷,忽然接到秦王的来信,请他到秦国武关地方,商谈秦楚永世友好的办法.怀王左思右想,决不下主意:要不去,只怕秦军向南进攻;要去呢,又怕秦国心怀叵测.子兰首先劝怀王:"秦王愿意和好,这机会可失不得."靳尚也说:"走一遭儿,至少有几年太平. 怀王回到后宫,又听了郑袖一番劝行的话,这才打定了主意,马上写了回信,同意去武关会谈. 准备了几天,他和靳尚带了五百人马动身,才离郢都,途中只见有一匹马飞一般奔来.奔到跟前,马上的人跳下,伏在车前,大声恸哭.怀王一看,原来是三闾大夫屈原,他听到了怀王要去武关的消息,连夜飞马而来. 只听他悲声说道:"大王啊!秦国如虎口,这危险冒不得哟!你要想想楚国的祖宗和百姓,不能单听小人的说话哟!" 十多年不见,屈原憔悴了.怀王见了他,想起这十多年来国势,一天天走下坡,心里也涌起了一阵感伤. 他正在沈思,靳尚站出来狠狠地对屈原说:"今天是大王出门的好日子,三闾大夫说这些丧气话什么意思?" 屈原气得嘴唇发抖,颤声说道:"上官大夫!你是楚国人,也该替楚国想想,不能把大王送进虎口啊!" 靳尚大怒,迭声叫让开.屈原攀住了车辕不肯放手.靳尚令人把屈原推倒在地,扬鞭催马,簇拥着怀王走了.
屈原爬起来,一边追,一边叫.靳尚只怕怀王心里动摇,加快一鞭,那车飞一般去了. 屈原喘着气站住了,眼睁睁望着向西而去的人马,等到不见了影子,还呆呆立在那儿. 不到半个月,靳尚只剩下一人一马逃回郢都.果不出屈原所料,怀王和五百人马一到武关,就被秦国扣留,已经送往咸阳.恶耗传遍了全国.郑袖为了安定人心,立太子熊横为顷襄王;自己掌握国政;任命子兰做管理全国军政的令尹. 屈原拚死赶到郢都,要求顷襄王恢复六国联盟,用强大的实力,向秦国讨回怀王. 子兰等人是劝怀王去秦国的,怕怀王回来问罪,又怕得罪秦国.因此不但不听屈原主张,而且立刻驱逐他出都.不许他再回郢都.这班人赶走了屈原后,醉生梦死一般地过日子,过了三年忽然接到怀王的死讯. 原来,怀王到了咸阳,秦王就大会群臣,然后接见怀王,要他当面立下割让黔中地方的文书.怀王愤怒已极,一口拒绝了. 秦国就把他扣押起来.关了一年多,看守渐渐松了,怀王就把看守人灌醉,换了服装逃出咸阳.走了几天,到了赵国地界,怀王说明情由,请求救援,但是赵国人恨他屡次破坏联盟,不许进城. 怀王懊恼地向南走,想投奔魏国去.才到半路,秦兵已经追到,把他捉住了. 怀王重新被押回咸阳,气得吐血,生了一年多病,在顷襄王三年时死了.秦国把这副无用的枯骨送还楚国.怀王的灵柩到达郢都的时候,楚国百姓个个感到奇耻大辱,沿路都有人失声痛哭. 这事件把屈原的心击碎了,他本来把复兴楚国的希望寄托在怀王的醒悟上,现在觉得什么都完了.他在怀王灵柩面前哭昏了过去. 他要求顷襄王趁各国都在怨恨秦国的机会,设法联络,一同对付秦国.顷襄王全不听他.
他就日夜在宫门前痛哭,期望打动顷襄王.这可恼了郑袖,叫子兰来斥骂他:"你不听命令,是看不起大王吗?再不回去,就叫人押着你走!" 屈原厉声大骂:"是你劝大王到秦国去的!你是楚国的令尹吗?你是秦国的奸细啊!把国家闹成这个样子,楚国的百姓要吃你的肉哩!" 子兰慌忙报告郑袖,郑袖大怒:"这是疯子,还能让他做什么官,让他死得远远的,永远不准回来!"她立刻叫顷襄王革掉屈原的三闾大夫职位,叫人押送,流放到江南去,永远不准过江. 屈原被押回家,见了女媭,长叹一声:"我吃苦受屈都不要紧,只恨他们把国家断送了!"他把这个家,托女媭搬回故乡去. 又设了灵位,祭奠怀王.他念着招魂的长诗,怀念着当年兴旺的楚国.
屈原到了流放的陵阳地方,日夜心烦意乱.他知道楚国定有灾难:"但是我怎能为了逃避灾难,离开出生的地方,到处乱撞呢?" 屈原考虑了几天,觉得楚国一片黑暗,闷得气也难喘,因此决定出国去走一遭儿. 走了几天,到了楚国的边境,他又踌躇起来.他的马悲哀地嘶叫着,马夫也回头望着楚国叹气.屈原不禁激动地说:"对,我们是楚国人、楚国马,死也要死在楚国的土地上!" 他回到陵阳住了九年,既没有回郢都的希望,又听到楚国的局面越来越坏.每个传来的消息都使他坐立不安. 他想起怀王是因为拒绝割让黔中才死在秦国的,决意到这块地方去看看,来到黔中郡溆浦地方住了下来.爱国的火焰在他心里燃烧,可自己又无能为力.他只能每天在山边湖旁踱着.满腹的忧愁愤恨,他都写成了诗篇.他越来越老了,但是复兴楚国的希望,却一天也没有熄灭过. 顷襄王二十一年,一个睛天霹雳般的消息把他击昏了:秦将白起进攻楚国,占领郢都,楚国的宗庙和陵墓都被毁了. 楚国要亡了!他决定回到郢都去死在出生的土地上.他头也不梳,脸也不洗,昏昏沉沉的走了几天,到了汩罗江边.他在清澈的江水里看见了自己的满头白发,心里像波浪一样翻腾起来.联盟给小人破坏了,楚国受到了危险,百姓遭到了灾殃.屈原在江边踱着.他怀念郢都,怀念百姓,憎恨敌人,憎恨奸邪,决心用自己的生命去警告卖国的小人,激发全国百姓的爱国赤忱. 这里的土地没被秦兵践踏过,是干净的.他解下衣服,包着江边的石头,用带子紧紧缚在自己身上.奋力向江心一跳.爱国诗人带了楚国的干净石块,很快沉了下去.这天是五月五日. 屈原死后,百姓敬重他,哀悼他.因为他是和危害楚国的小人奋斗到死的,所以到了他的忌日,百姓们就挂起昌蒲剑,喝着雄黄酒.预防奸邪的侵害.
百姓相信爱国诗人是不会死的,每年五月五日,他们摇着龙船,到处去寻觅诗人.他的爱国精神,已经在中国人民心中生了根.
人们为什么尊敬屈原
楚国人有认为人生于寅为吉祥的风俗,而屈原独占“三寅”.屈原的父亲又给屈原取了美好的名和字.屈原名“平”,是天的象征;屈原字“原”,是地的象征;加之正月初七为“人日”.这样屈原的名字和出生暗合了“天”“地”“人”,所以屈原以自己的名字和出生为自豪,认为自己有天赋的美质.事实上屈原也确实是天才,他辉煌的成就自不必说,单从他的经历来看,仅二十岁出头就担任了楚国的左徒(仅次于令尹的官职,令尹即宰相),自是非常人所能及.《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青年时代就执掌了楚国大权,深得楚怀王信任,“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他才华横溢,雄姿英发地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一心一意地辅佐怀王励精图治,大展宏图.但屈原不仅看重自身的“内美”,而更注重“修能”.在《离骚》中,屈原多次以花草象征自己所追求、所修炼兰心蕙质的人格: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我把蘼芜和白芷都折取了来,和秋兰纽结着做成了花环).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我已经种下了九顷地的春兰,又栽了百亩秋蕙,我把留夷与揭车种了一大片,还夹杂着一些杜衡与芳芷之类).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揽木根以结苣兮,贯薜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俪俪.(我掘取细根来把白芷拴上,又穿上了薜苈落下的花朵,我把菌桂削直后再贯以蕙英,纽成了潇洒的花索馥郁婆娑).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我把碧绿的荷叶裁成上衫,我把洁白的荷花缀成下裳.没人理解我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我的内心真正洁白芬芳).
从以上诗句来看,屈原堪称“花迷”、“花痴”.但这恋花情结正是对应着屈原洁白芬芳的内心世界、高尚纯净的人格襟怀.为了维护自身人格的高洁,他固守着清贫廉洁,坚持着正确的治国强国谋略,抵制了小人的围攻而绝不同流合污,忍受着不被理解甚至遭到贬抑的巨大痛苦:
炖郁邑余亻宅祭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我抑郁不安,感受着孤独,我独自遭受着今世的贫穷困苦.即使死去,魂魄流散,也绝不肯同流合污,卑躬屈膝).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世人各有所追逐的目标,而我专于爱好修洁.即使遭车裂我也不肯变更,难道我的心还会怕遭人威胁?)
屈原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做到了人格与诗格的高度统一.屈原以一生的遭遇证明了自己的人格和诗格.正是他顽强地维护自己人格的人生历程使他的诗格更高标,为中国诗歌竖立起一座旷世丰碑;他的诗格又成为人格的写照,为他的人生留下了真实的证明,使屈原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人格具备了彪炳日月的永恒魅力.
类似问题5:如果你可以通过时光隧道到屈原的那个时代,你想对屈原说什么?加入我们的科技已发展到可以通过时光隧道和任何一个时代的人进行交谈,而你选择了即将投江而死的屈原,那么你想对他说些什[语文科目]
我:先生何以如此看不开,天下大势个人岂能左右,所谓木秀於林,风必摧之屈原:你必有你的道理,很多东西能理解,却与原则和抱负违背我:原则是因势而变,不能一成不变屈原:我却愿为理想付出一切,得之,我幸,不得,此生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