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寻觅个立足点,回首来路,瞻望未来
编辑: chenjujun 2018-31-03
-
4
大山脚,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马来半岛西北部的交通枢纽与驿站,更是江湖上各路牛鬼蛇神闯荡混淆之地。1899年,第一条铁轨才正式动工,从槟威海峡的北赖港口连接到大山脚。过后的年岁,南下与北上的铁轨相继沿着不同的方向伸展,但也自此以后,整个大山脚就因大批的南来劳工移民拥入而活了起来。1918年前此地的私塾教育有了个招牌,并从此衍生出“日新学校”,让众多华裔子弟能学懂笔墨与文字。4年后的1922年,一个婴孩在这水土上诞生,长大后也在这学校里获得最初的教育。这孩子的中学教育是在外地造就,但最原始的乳液还是源自“日新学校”。这人就是王葛,这片土地上第一个以华文文字写作者,于1960年8月由新加坡青年书局出版了散文集《路上》。开天辟地以来,土生土长的第一位以华文文字记录这土地的人。王葛以后,陆陆续续地,从这片土地走出来好一批人,各自在各自的年代,创作出还能引领各自那个年代风骚的作品。仔细品味,这些人似乎还是能稍走前一步,眼界似乎广宽了些。就这样,有一支队伍就如此走上了马华文坛。
1927年英国殖民地政府在大山脚开办了第一间英校,一些淡米尔文和马来宗教学校也在大山脚开花成长,无论是哪个民族,都能正视知识与教育的本旨。但能为这大山脚在文字上留下集体记忆记录的,还是这批以华文文字写作的人。
大山脚是个现实里的小镇,一个为生活为成长为理想为未来而挣扎生存的市镇,就因这镇的地理交通枢纽位置、政治经济的战略与谋划,这里来了各式各样的人,造就了各式各样的时空与际遇;也从一开始,这片土地就滋润了形色不一的传说与轶事、真实的故事与魔幻的寓言。
传说这镇上蒙受过神的保佑,这镇上就有了座庙;有了神赐的积蓄,这镇就有了学校;有了知识的启蒙,就有了人性的感应与心灵的悟道。于是有人用笔墨与文字,精雕细琢地叙述了社会或个人的,内在和外在的感悟,这就形成了大山脚的文学。近60年的过眼云烟流淌延续,大山脚的文学需要一番梳理、评估与沉淀,必须寻觅个立足点,回首来路,瞻望未来,那多一点点的创意或创新的创作意识,应该是大山脚文学接棒人最原始的认知。